深入推动能源革命 促进绿色低碳发展(调查研究 凝聚共识)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22-07-05 字号: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建立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抓手。

2015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会议审议通过《环境保护督察方案(试行)》。2015年8月30日,中办、国办印发该方案,标志着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正式建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开展环境保护督察,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加强环境保护工作采取的一项重大举措,对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人民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坚持问题导向、敢于动真碰硬,发挥了非常显著的作用。

7年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紧锣密鼓,压茬推进。实现对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两轮督察全覆盖,第二轮督察还把国务院有关部门以及有关中央企业纳入督察范围,“敢于动真格,不怕得罪人,咬住问题不放松,成为推动地方党委和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的硬招实招。”

7年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取得“中央肯定、百姓点赞、各方支持、解决问题”的显著效果。“开展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坚决查处一批破坏生态环境的重大典型案件、解决一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写入《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成为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

开展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是党中央、国务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大制度安排和重大改革举措

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开展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是党中央、国务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大制度安排,也是一项重大改革举措。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重大原创性成果和制度性保证,体现了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体现了党中央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坚强意志和坚定决心。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在每个关键阶段和重要环节,都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总书记强调,“要坚持问题导向”“认认真真把这项工作抓实抓好,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

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下,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有力有序展开。

从2015年底在河北试点起,3年时间,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完成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轮督察全覆盖,并分两批对20个省份开展督察“回头看”。

2019年6月,《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规定》印发实施,以党内法规的形式规范督察工作。《规定》明确,成立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领导小组。

2019年7月,第二轮督察全面启动。在督察对象上,明确把省级党委政府、国务院有关部门和有关中央企业作为督察对象;在督察内容上,将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决策部署情况,以及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情况等作为督察重点;在督察方式上,例行督察、专项督察共同发力,各项工作齐头并进;在督察体系上,实行中央和省(区、市)两级督察体制,省级督察作为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的延伸和补充,不断形成督察合力。

今年6月初,第二轮第六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相继向河北、江苏、内蒙古、西藏、新疆5个省(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反馈督察意见,第二轮督察圆满收官。

督察整改是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的重要环节,是检验督察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志。今年1月,中办、国办印发《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工作办法》,进一步推进督察整改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完善督察整改工作长效机制。

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下,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不断攻坚克难。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一些严重损害生态环境事件作出重要指示批示,要求严肃查处,扭住不放,一抓到底,不彻底解决绝不松手。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着力推动这些突出问题彻底解决。

——祁连山是我国西部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局部生态破坏问题一度十分突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坚决整改。

通过督察推动,144宗矿业权全部分类退出,42座水电站分类处置,生态环境逐步恢复,大美祁连的景象又回来了。2019年8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考察时来到中农发山丹马场有限责任公司一场,实地了解马场改革发展和祁连山生态修复保护情况。得知中央提出的整改任务已基本完成,祁连山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总书记给予肯定:“这些年来祁连山生态保护由乱到治,大见成效。”

——前些年,一些人盯上陕西秦岭的山水,企图将“国家公园”变为“私家花园”,一栋栋违规、违法修建的别墅侵占秦岭山脚的绿色。为保护秦岭生态环境,习近平总书记先后6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

如今,相关问题得到彻底整治,多个违建别墅旧址变身公园绿地,成片树木郁郁葱葱。地方党委政府有关负责人表示:“我们会深刻汲取教训,深刻认识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紧迫性、长期性,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

——内蒙古呼伦湖、乌梁素海、岱海,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提及“一湖两海”污染防治问题,强调“要对症下药,分别制定治理方案,既急不得,也慢不得,要按规律办事”。

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高度关注“一湖两海”生态环境保护,多次指出治理抓得不紧、推进不够,一些规划项目降低标准、放松要求等问题。内蒙古自治区全面推进综合治理,从“治湖泊”向“治流域”转变,使“一湖两海”重现勃勃生机。

——“滇池是镶嵌在昆明的一颗宝石,要拿出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劲头,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加强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再接再厉,把滇池治理工作做得更好。”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云南滇池等高原湖泊保护。

2021年第二轮第三批督察进驻云南,紧盯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落实情况,公开曝光滇池“环湖开发”“贴线开发”等问题,直指昆明长腰山区域被房地产开发项目蚕食、部分项目侵占滇池保护区。当地深化认识、推动整改,长腰山滇池一、二级保护区内违规建筑已全面拆除,林草植被重建,复绿面积达94万平方米。

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还严肃查处了吉林长白山违建高尔夫球场及别墅、广西凤山世界地质公园野蛮开采、海南违规围填海、重庆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违建突出、青海木里矿区非法开采、新疆卡拉麦里山自然保护区违规“瘦身”、腾格里沙漠污染等突出生态环境问题,相关整改工作正在扎实推进并取得阶段性成效。

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彻落实情况作为重中之重,督到哪儿,讲到哪儿,落实到哪儿,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推动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决策部署得到坚决落实。

各省级党委和政府、国务院有关部门、有关中央企业相关负责人都明确表示,督察不仅是对地方、部门、中央企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全面检查和把脉会诊,也是政治体检。

被督察对象将督察整改作为重大政治任务、重大民生工程、重大发展问题,与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区域重大战略有机融合,推动解决了一批多年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生态环境保护“老大难”问题,并以此为契机,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

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表示:“通过督察推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更加深入人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成为全党全社会的高度共识。各地党委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显著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提升。”

坚持严的基调和问题导向,坚持精准科学依法督察,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向纵深发展

2018年3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会议审议了《关于第一轮中央环境保护督察总结和下一步工作考虑的报告》并强调,要以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改善环境质量、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为重点,夯实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政治责任,推动环境保护督察向纵深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强调督察的政治站位和政治方向,指明督察的目标原则和重点任务,明确督察的方式方法和主要路径,保障了督察有序开展,行稳致远。

严的基调,问题导向——

“严”在信息公开上,督察进驻安排、报告主要内容、整改方案和落实情况均按要求对外公开;

“严”在督察报告中,问题部分篇幅不少于督察报告的60%,既严肃指出问题,又深入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和责任;

“严”在案例曝光上,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不断优化典型案例曝光机制,共曝光137个典型案例。特别是2021年以来,以“文字+图片+视频”形式集中曝光典型案例,媒体深度参与,强化了警示震慑作用。

服务大局,统筹兼顾——

区域重大战略实施中生态环境保护要求落实情况,是督察关注的焦点之一。

习近平总书记部署长江经济带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督促引导沿江11省市调整产业结构,加速岸线整治,严控环境风险,一度“病得不轻”的母亲河重新焕发生机。

江苏南通市五山地区滨江片区,曾经小景区、老港区、破厂区、旧小区相互交织,滨江不见江,近水不亲水。当地大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修复腾出岸线,打造绿色走廊,成为南通的生态绿核。

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督促引导沿黄9省区转变理念,找准定位,加快转型,九曲黄河变了模样。

汾河,黄河第二大支流。汾河山西太原段曾因水质长期劣Ⅴ类,被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公开通报。如今,太原汾河沿线建成全长43公里的绿色生态长廊,全长85公里的滨河自行车道宛若彩带,“汾河晚渡”美景如画。

近几年,一些地方盲目上马“两高”项目冲动强烈。习近平总书记对此高度重视,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严格控制“两高”项目盲目上马。

第二轮督察将这一问题作为查处重点,重点关注违反国家产业政策、突破地区环境承载容量、违规审批的项目,以及去产能落实不到位等问题,有力遏制了“两高”项目盲目上马现象。

突出重点,有的放矢——

督察始终聚焦重点领域,把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突出短板、重大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生态环境风险及处理情况等作为工作重点。

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查处了多个城市生活污水、垃圾收集处理不到位等问题,推动相关地方加快补齐短板。

贵州贵阳市,南明河贯城而过。前些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南明河流域生态欠账增多,水质恶化、污染严重,中心城区段水质长期处于劣Ⅴ类。

督察严肃指出相关问题后,贵阳市以整改为契机,加大污水管网建设力度,新建污水处理厂18座,南明河流域污水处理能力从2017年的99万吨/日,增加到2020年的183万多吨/日。现在,南明河全流域25处黑臭水体全部消除,中心城区段水质稳定达到Ⅳ类,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图景让人心旷神怡。

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内违法违规建设、野蛮开采等重大生态破坏,也是督察直指的问题之一。

宁夏贺兰山一度因为“靠山吃山”的传统、粗放发展的方式,遭遇无序和野蛮开采,山体被严重破坏。

通过督察推动,无序野蛮开采、严重破坏生态的行为得到有效遏制,历史“疮疤”逐渐愈合,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植被覆盖度从40%增长到60%左右。鸳鸯、白鹭回到人们的视野里,久违的岩羊变得常见了,豹猫再次露面。

精准、科学、依法督察——

纵观7年来的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始终坚持不搞“齐步走”“撒大网”,始终坚持精准、科学、依法督察。

精准,就是聚焦中央关心、社会关注、群众关切的重点领域,盯住具有普遍性和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科学,就是善于从源头上督察,把握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尊重生态环境保护的客观规律,提高督察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依法,就是树牢法治观念,运用法治方式,依法依规开展督察,配套制定110余个制度规范和模板范式,使督察有章可循,确保督察结果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

通过精准、科学、依法督察,直指各地各部门存在的问题,挖出了环境问题的“病根”,动真格,重履责,促进被督察对象祛除“顽疾”,轻装上阵谋发展。

紧盯整改,形成闭环——

整改的效果如何,是检验督察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志。发现和曝光问题是手段,解决问题才是目的,也是督察的“后半篇文章”。

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办公室加强调度、盯办、督导和信息公开,不断完善督察整改闭环管理工作机制。督察组与被督察对象共同扛起政治责任,形成管理闭环,同频共振、相向而行。

不把长期目标短期化、系统目标碎片化。每批次督察进驻前,都专门致函被督察对象,要求精准科学依法推进整改、严禁“一刀切”“滥问责”;要求给直接负责整改工作的单位和人员留足时间,禁止层层加码、级级提速;要求对涉及民生的产业或领域的整改工作,妥善处理、有序推进,切实减轻基层负担。

7年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以前所未有的“督政”力度,瞄准地方生态文明建设的症结,涵盖生态环境领域的方方面面,以磅礴之势全面有序推进。

被督察对象纷纷表示,必须把抓督察整改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把报告中的每一个问题都当成“必答题”,当成检验增强“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的试金石,切实推进各项整改任务落细落实。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中共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受中共中央委托,围绕“统筹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深入推动能源革命,加快建设能源强国”主题,4月24日至25日,农工党中央主席陈竺、农工党中央常务副主席何维率领农工党中央调研组在北京实地开展2022年重点考察调研;6月2日,农工党中央组织召开重点考察视频调研座谈会,以线上方式调研宁夏、青海和甘肃等地的相关情况;6月6日至9日,陈竺率领农工党中央调研组到宁夏、甘肃部分企业开展实地调研。

紧锣密鼓的实地走访,深入细致的交流探讨,开诚布公的建言献策,调研组紧扣主题,认真听取能源企业、相关部门负责同志意见建议。

线上线下结合,提升调研质效

调研组在北京为期两天的时间里,深入4家企业,召开了4场座谈会,了解能源企业在推动能源革命等方面所作出的探索和积累的经验,以及当前存在的困难与挑战。

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是我国唯一拥有核电、火电、水电、风电、光伏发电、生物质发电等全部发电类型的能源企业,是全球最大的光伏发电企业,新能源发电装机量、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量、清洁能源发电装机量均居世界第一。在国家电投的“国和一号”“御风系统”等科技创新成果模型前,调研组频频提问,与项目负责人交流探讨。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是世界第一大炼油公司、第二大化工公司。“我们明确时间表、路线图,部署13项主要行动、37条具体措施,全方位推进化石能源洁净化、洁净能源规模化、生产过程低碳化,积极引领我国能源化工行业低碳转型进程。”中国石化副总经理喻宝才说,“把绿色低碳发展打造成中国石化的亮丽名片。”

视频调研座谈会上气氛热烈,与会人员摆事实、谈感受,调研组成员们一边听、一边记,并和大家互动交流。

甘肃省风光资源量在我国均排名前列,建设沙漠、戈壁、荒漠大型风光电基地的优势和条件得天独厚,具备基地化、规模化、一体化开发条件。“截至2021年底,全省风电并网装机1924万千瓦,光伏发电并网装机1171万千瓦,新能源装机占全省电力总装机的48.7%。”甘肃省副省长张世珍介绍。

宁夏回族自治区是我国清洁能源发展和传统能源转型的“排头兵”。截至目前,宁夏电力装机规模6214万千瓦,发电量超过1992亿千瓦时,人均电力装机、发电量均居全国第一;新能源电力装机比重达到46%,新能源利用率超过97%,居全国前列。

调研组指出,能源领域要通过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大幅提升能源使用效率、严格控制化石能源消费、积极发展非化石能源、大力开展新型清洁能源科技创新、深化能源体制机制改革等重大举措,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助力国家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坚持问题导向,悉心听取意见

“推进‘双碳’工作存在哪些难点”“目前存在什么问题”“如何做出突破、完善解决”……在实地走访调研、召开座谈会、视频调研座谈等过程中,调研组时常抛出问题,并听取各方意见。

提到在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侯启军表示:“化石能源行业碳排放控制压力大,可再生能源产业体系尚不完善,传统能源产业转型成本高。”国家电投总经理江毅说:“如何处理好能源保供和绿色转型之间的平衡,推动煤电与新能源电力的高效协同发展,是摆在能源行业和电力企业面前的一道难题。”

谈及电力保障能力方面的问题,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副主席赵永清说:“去年以来,煤价总体上处于高位运行,煤电价格严重倒挂,煤电企业发电意愿不强、投资意愿下降。新能源波动性、随机性、间歇性特征明显,对电力可靠供应及电网安全运行带来重大挑战。”

调研组指出,面对多重矛盾相互交织的现实,应从国情实际出发,统筹发展与安全、稳增长和调结构,坚持先立后破,统筹各种能源的发展,积极发展新能源,发挥新能源清洁化、可再生、自给丰富的优势,与化石能源有效衔接,合力保障能源供应链安全。目前,我国新能源规模化发展面临挑战,对此,建议统筹制定新能源与化石能源协调发展政策,建立健全化石能源企业转型、退出机制,制定新能源发展专项规划。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加快建设完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用能权交易市场、绿色电力交易市场。

聚焦创新驱动,提供科技支撑

调研组了解到,目前我国能源科技和利用效率尚未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关键领域技术实力依然不强,必须加大创新力度。

“科技创新有哪些成果?有哪些实践案例?取得了什么成绩?”每场座谈会上,调研组都问得很细。

“国家电投拥有科技人员1.6万余人,近3年来累计申请专利7401件,获得授权专利5058件,发布600项技术标准,主编IEC、ISO两项国际标准,实现国际标准零突破。”江毅介绍,“储能、氢能、绿电交通等领域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中国石化大力推进地热业务发展,服务支撑北方地区清洁能源供暖,累计建成地热供暖能力8000万平方米。”喻宝才说。

“中国石油在1500米水深天然气水合物试采、二氧化碳驱油埋藏、油区地热综合利用等新能源领域掌握一批核心技术。”侯启军说,“‘十四五’期间,预计新能源科技投入50亿元。”

“甘肃持续加大科研投入。2012年以来,在新能源领域,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立项149项,支持经费5410万元。特别是实施省级科技重大专项6项,支持经费2800万元,聚焦制约甘肃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开展集中攻关,为我省新能源消纳和外送技术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张世珍介绍。

调研组指出,要充分发挥创新对发展的推动和支撑作用。立足化石能源、新能源、储能、智能电网等领域,围绕基础研究、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颠覆性技术、工程示范应用五大方向,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在化石能源领域,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开发利用,加大页岩油气绿色开采压裂技术,确保油气基础供应。在新能源领域,大力发展低成本风光电技术,提升电网智能化水平,保证电网既能高效消纳新能源,又能安全稳定运行;在充分保障安全的情况下,研发核聚变关键技术,攻关制氢、储氢、输氢、用氢技术。在储能方面,大力发展高效率、长寿命、低成本的先进储能技术。

据介绍,农工党中央将在此次调研基础上形成调研报告,向中共中央提出有关建议,更好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原标题:深入推动能源革命 促进绿色低碳发展(调查研究 凝聚共识))

责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