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灌漠土区新型种植技术模式成效显著

来源:甘肃日报 作者:马国顺 发布时间:2025-07-15 字号:

7月11日至14日,由国内农业科研机构专家学者组成的考核专家组,赴武威、张掖、酒泉等地,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西北灌漠土区多样化种植保墒培肥与产能提升技术模式与应用项目”中的课题三、课题四观摩考核,一致认为两项课题试验设计规范、推广措施得力,成效显著。这标志着我省在灌漠土区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据了解,该项目由中国农业大学李隆教授团队牵头,重点针对西北灌漠土区集约化种植导致的土壤退化、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增产不增收等问题,将传统作物多样化种植与水肥一体化、全程机械化等现代农业技术深度融合,构建保墒培肥与产能提升并重的新型种植体系。

专家组实地考察了由甘肃农业大学承担的课题三研究成果。在武威市凉州区谢河镇、甘肃农垦黄羊河农场的千亩示范区里,小麦、玉米宽幅间作模式核心区达6921亩。2024年数据显示,该模式的作物平均亩产较单作玉米提升18%,亩均纯收益增加474.8元,水分与氮素利用效率分别提高20.1%、18.7%,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4.3%;“甜糯玉米—马铃薯—蔬菜”轮作模式核心区面积19799亩,与连作种植模式相比,作物均产提高17.2%,水分利用效率提升28%,土壤有机质增加6.5%,核心区耕地质量提升1个等级。

由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与节水农业研究所承担的课题四亮点纷呈。在张掖市民乐县、酒泉市肃州区的千亩示范区,青贮玉米大豆宽幅间作、小麦浅埋滴灌—麦后复种等综合技术模式成效显著。甘肃华瑞农业股份有限公司青贮玉米、大豆宽幅间作总生物产量相比青贮玉米单作增加15.9%,水分与氮素利用效率分别提升15.6%和27.9%;酒泉上坝镇小麦浅埋滴灌—麦后复种示范区小麦籽粒产量提高8.8%,麦后复种作物生物量增幅最高达380.56%,水分生产效率提升超65%;三墩镇玉米套作豌豆模式下,籽粒混合产量较单作玉米增加22.7%,在稳粮的基础上实现了增收。该课题还研制出3套适配多样化种植的农机装备,实现农艺与农机深度融合,核心区耕地质量提升1个等级。

(原标题:西北灌漠土区新型种植技术模式成效显著)

责编:王淑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