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融合赋能城市治理提质——庆阳市西峰区积极构建区域化党建新格局
“社区+校区+园区”“社区+商区+小区”“社区+校区+院区”……今年,庆阳市西峰区坚持因地制宜、创新实践,积极探索“社区+”党建融合新模式,整合辖区各类资源,打破行政壁垒与条块分割,全力构建全域协同、多元联动的区域化党建新格局。
“这一模式的核心在于通过组织联建、活动联办、服务联动,实现资源盘活、优势互补、服务精准,依托各社区内的高校、企业、医院等专业力量,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以党建赋能城市治理提质。”西峰区委党建办主任陈盼介绍。
“社区+校区+园区”资源共享相互赋能
今年暑假,一批又一批陇东学院青年志愿者在西峰区学院路街道的墙体上勾勒创意、挥毫泼墨,生动鲜活的墙画引得不少市民驻足欣赏,成为街头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当专业所学能融入家乡的文明肌理,让我真切体会到学有所用的分量。”参与创作的陇东学院大学生志愿者刘吴彤说,把知识转化为滋养家乡的养分,这是课堂之外最生动的成长课。
西峰区学院路街道党工委坚持以党建为统领,按照“社区+校区+园区”的思路,推动各社区与辖区陇东学院、庆阳“东数西算”产业园及共驻共建单位、两新组织等,常态化开展党建联动和互动交流,凝聚共同建设美好家园的共识与合力。
西峰区学院路实验学校师生走进庆阳“东数西算”产业园观摩学习,打通教育与产业前沿技术的融合通道;庆阳四中、黄官寨实验学校等中小学与陇东学院达成研学合作,组织师生参观动植物标本馆、科普展馆等教研场所,在实践体验中拓宽视野……与此同时,西峰区学院路街道还联合陇东学院深化信息共享,为辖区数字经济企业发展贡献智慧。
“这一互动模式下,高校的人才与科研资源、园区的产业与技术资源、社区的生活与服务资源相互赋能,形成闭环生态,实现多方共赢。”西峰区学院路街道党工委书记杨虎说。
“社区+商区+小区”街道搭台居民受益
朔州路街道辖区的禄寿石羊肉馆里,60岁以上的老人和环卫工人喝着免费的“爱心羊汤”;安定路街道辖区的“好又多”邻里中心,各种活动热热闹闹;专署巷社区的“全龄食堂”饭菜飘香,银发老人、快递小哥等有序取餐……如今,这样的场景已成为西峰区“社区+商区+小区”融合为民的生动注脚。
西峰区朔州路、兰州路、安定路、解放路街道结合辖区商业综合体密集、常住人口多等特点,因地制宜构建起“街道党工委—社区党组织—商圈党支部”三级组织体系,推动“社区+商区+小区”融合共治,实现社区治理与商圈经济互惠共赢。
作为西峰区“商企合伙人”机制的试点街道,西峰区朔州路街道通过党建引领,把辖区商超、餐饮、家政等43家商户纳入“合伙人”联盟,建立“需求清单—资源清单—项目清单”对接机制,社区梳理小区居民的生活需求,商户根据自身优势认领服务项目。
“通过街道搭台、企业出力、居民受益的模式,商户在参与社区服务中提升客流量,居民在家门口享受到了便利,社区则破解了服务资源不足的难题。”朔州路街道庆州西路社区党总支书记张若莹说。
如果说“商企合伙人”是激活商区活力的“钥匙”,那西峰区安定路街道辖区的城中央商业圈则是满足社区居民生活之需的“枢纽”。
“我们打造了免费图书区、儿童淘气堡、宠物管理区等多元化的便民服务功能区,配套建设了母婴室、血压血糖测量养生馆、健身中心、社区工坊、老年活动中心,全方位满足居民购物、休闲、娱乐等各类需求。”庆阳城中央置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李宝龙介绍,商圈服务范围覆盖周边3公里,惠及约4万名群众。
“社区+校区+院区”创新方式多元惠民
家住西峰区石油路街道的沈军峰,常年在外奔波,家里只有老母亲一人。“白天担心她磕着碰着没人知,晚上怕她对着空屋子憋得慌,在外干活总觉得不踏实。”这份担忧曾让沈军峰牵挂日久。
西峰区石油路街道推行的“小区+校区+院区”融合模式,解除了他的后顾之忧。
石油路街道联动辖区庆阳职业技术学院、庆阳市妇幼保健院和共驻共建单位,推行“党建+志愿服务”模式,启动“幸福来敲门”志愿服务活动,定期上门陪老人唠唠家常、讲讲新鲜事。医疗服务志愿队还定期推出母婴护理、慢性病预防等健康讲座,更是把诊室“搬”到了居民身边。
“志愿者经常过来看,我母亲的状态比以前更好了,还总盼着志愿者来家里坐坐。”沈军峰感激地说,“街道的这项工作真是好!”
守护“夕阳红”,托起“朝阳梦”。
西峰区宁县西路社区以“七彩梦课堂”“萤火虫计划”等活动为载体,开展职业体验,帮助孩子们树立远大理想;宁县东路社区通过“地企联建”等方式,促进家校社协同育人;合水东路社区依托“青少儿之家”提供托育和兴趣辅导,缓解家庭“带娃”压力……截至目前,这样的融合服务已开展100余场,覆盖居民5000余人次。
在党建融合思路的引领下,西峰区积极串联产业链、赋能人才链、优化服务链,使城市治理更有温度,焕发出新的活力。
(原标题:党建融合赋能城市治理提质——庆阳市西峰区积极构建区域化党建新格局)
责编:王淑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