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数字化赋能特色农业发展
数智技术正成为引领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2025年2月,甘肃省印发《甘肃省打造全国现代寒旱特色农业先行基地行动方案》,推进六大工程,推动现代寒旱特色农业向高产、集约、优质、绿色、智慧转型升级。促进数智技术与现代寒旱特色农业深度融合,有利于破解寒旱农业资源约束、释放特色产业潜能,助力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
构建寒旱适配型数字基础设施体系。一是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地区5G、光纤宽带建设,提高网络覆盖率和特色作物种植区信号强度;优先推动生产环节自动化和冷链物流数字化改造。二是加快新技术与寒旱专用设备精准研发。重点攻克抗逆育种、智慧节水、盐碱地改良、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关键技术,研发耐低温无人机电池、专用残膜回收设备、防风沙田间监控摄像头等关键设备,提升设备在极端气候下的稳定性和精度。三是建立设备运维及共享机制。加速专用技术推广应用,组建数字农机服务队,配备专业技术人员,为农户提供服务;建立设备共享平台,整合县域内智能农机资源,实现跨乡镇调度,提高设备利用率;推行设备租赁模式,降低农户一次性投入压力。
强化寒旱场景技术创新。一是构建寒旱农业信息协同平台。打破部门间障碍,融合农业农村、商务、市场监管等部门及产业链主体数据,建立统一的寒旱农业数据库,明确数据共享标准。推行数据采集下沉,打通生产、流通、销售数据链路,实现田间监测数据、冷库温控数据、销地市场数据实时互通,提升全链条追溯覆盖率。二是开发寒旱场景智能模块。建立“寒旱农业算法库”,研发寒旱作物专属算法模型,供经营主体免费使用。推动设备与寒旱场景深度适配,对引进的智能设备进行本地化改造认证,确保其兼容寒旱农业算法库。三是建设寒旱农业数字孪生平台。构建覆盖“土壤—作物—气象—水利”的数字孪生系统,实现灌溉调度、灾害应对等模拟推演,开放应用程序编程(API)接口,允许合作社、企业接入自有数据,提升决策效率。
提升经营主体数字素养。一是提升经营主体技术采纳能力。开展数字技能培训,农户培训内容以智能手机操作、农业APP使用、农产品电商入门为主;合作社与家庭农场重点培训智能设备实操、生产数据管理、农产品电商运营、供应链数字化等内容;涉农企业则聚焦全链数字协同,培训农业大数据分析、产业链数字化管理等内容。二是强化数字技术实操能力。选拔掌握数字技能的种植能手、合作社带头人,通过传帮带模式,在田间现场教学。设立“数字农业实训点”,组织经营主体现场演练,解决“学用脱节”问题。三是减少经营主体提升数字素养的阻力。简化操作流程,开发方言适配型移动终端,设置拍照上传、语音录入等简易数据采集方式,集成应急农技指南、冷链空位查询、用工需求发布等功能,降低农户使用门槛。
完善资金与人才保障机制。一是优化资金投入结构。设立专项资金,重点支持智能灌溉、智慧农机、农业大数据平台等关键领域;引导社会资本重点投资智慧农业产业园、数字农业云平台等建设,支持农业科技企业上市融资,对投资数字农业的企业,给予企业所得税优惠。创新金融支持模式,提供低息贷款支持智慧农业设备购置。二是加强寒旱数字人才培养。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基层农技人员种植技术和数字化应用能力;在高校开设寒旱数字农业相关专业,鼓励校企合作共建人才培养基地,培养复合型人才。三是强化政策精准支持。优化财政补贴机制,根据不同地区寒旱农业特征及不同经营主体,建立差异化支持政策和精准扶持专项。制定寒旱农业数据采集标准,统一土壤、气象、作物生长数据格式,提升数据应用效率。加强政策实施效果评估,量化考核指标,建立全周期监管与动态调整的政策优化体系。
(原标题:以数字化赋能特色农业发展)
责编:王淑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