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文化论坛,看见“数字敦煌”
300个洞窟的数字化采集,16处遗址三维重建,5万余张历史档案底片数字化……
这,是“数字敦煌”建设的掠影。
9月23日至24日,由中宣部和北京市委、市政府共同主办的2025北京文化论坛在北京举行。9月23日下午,2025北京文化论坛“保护传承:数字化赋能文化遗产”平行论坛举行,共有来自18个国家和地区的200余名嘉宾参加,敦煌研究院副院长、文物数字化研究所所长俞天秀带来了“数字敦煌”建设成效的展示分享。
从上世纪80年代末,敦煌研究院就开始探索数字化保护,以期实现敦煌石窟的永久保存、永续利用。
“我们向全国9个省份26处文化遗址提供了数字化技术支撑,帮助全国很多地方去完成他们数字化的一些工作。同时走出国门,将我们的数字化技术应用于‘缅甸蒲甘他冰瑜寺数字化保护项目’。”俞天秀说,“尤其在石窟寺类遗址,我们这套数字化的方案都可以应用推广。我们在做9省份26处遗址的数字化时,也是同当地的技术人员一起来做,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人才,让整个文化遗产数字化的队伍逐步扩大,让这个技术能够应用在更多地方。”
2016年,敦煌研究院“数字敦煌资源库”正式上线;2017年,英文版上线,实现了30个洞窟高清壁画图像和全景漫游节目全球共享。截至目前,全球有78个国家访问、超过2300万次访问量。
“2022年,‘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上线,6500份数字资源开放共享,实现文化资源的安全高效流动,是文博领域内一次全新的探索,也是一次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的实践。”俞天秀介绍道。
截至目前,敦煌研究院已经完成300个洞窟的数字化采集,200个洞窟的数据处理,212个洞窟空间结构、45身彩塑、16处遗址三维重建,5万余张历史档案底片数字化,总数据量达到了500TB。
敦煌研究院还充分利用数字资源,经过转化设计,以动静结合、虚实相间的形式,让敦煌文化走出莫高窟,在国内外举办了50余场次的数字敦煌展,助力推动了敦煌文化的传播弘扬。
俞天秀说:“敦煌研究院将继续深度挖掘海量数字资源,借助高科技展示手段和共享平台,让敦煌石窟数字资源以安全可靠的方式开放共享,助力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共同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原标题:在北京文化论坛,看见“数字敦煌”)
责编:王淑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