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尼边贸繁荣正在重现
西藏是中国面向南亚开放的重要通道。与印度、尼泊尔、不丹三国接壤的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西藏六个陆路通商口岸有五个位于此处——是西藏较早实行改革开放的地方,也是西藏对外贸易最活跃、面向南亚开放的最前沿地区。
3月21日,停放在吉隆口岸货物查验场的尼泊尔货车。(魏冠宇 摄)
3月下旬,记者一行从拉萨出发驱车2000多公里,途经悬崖、雪山、草甸和沙丘,走访位于日喀则市聂拉木县境内的樟木口岸、吉隆县吉隆口岸和仲巴县里孜口岸,看到随着双向货物通关和人员往来顺利恢复,昔日中尼边贸繁荣正在重现。
三大口岸:客货双通,货值双增
“此生必驾318”——318国道是无数游客自驾旅游的“梦想之路”。沿着318国道一路进藏,终点就是中国樟木口岸。
樟木口岸是国家一类陆路通商口岸,历史上曾承担中国一半以上对尼贸易和西藏90%以上对尼贸易。2015年,受尼泊尔地震影响一度关闭。时隔八年,樟木口岸于2023年5月1日恢复双向货运通道功能,并于当年9月1日恢复双向人员往来。
站在连接中国和尼泊尔的友谊桥上,记者看到结伴而行的尼泊尔边民通过樟木口岸联检中心进入中国境内,前往樟木边贸市场购买生活物资,运送货物的大货车不断穿梭。
据当地出入境边防检查站工作人员介绍,恢复双向人员往来以来,樟木口岸日均进出境客流量在1000到1200人次之间。
从樟木口岸进入中国后,不远处就是樟木边贸市场。这里新建的十几间商铺内,挤满了尼泊尔边民。小到糖果、大到衣帽,都是尼泊尔人青睐的商品。记者在边贸市场看到,穿梭于市场的尼泊尔边民们,拎着大包小包,里面装满方便面、饮料、衣服鞋帽等商品。
“秋冬季的冲锋衣、夏天的T恤衫、运动套装,还有童装,都是尼泊尔顾客比较喜欢购买的。”专营鞋帽服装的店主旦增说。
据旦增介绍,店里每天能接待30多位尼泊尔边民,营业额达到每天2000多元。“现在我经营两个店铺。如果遇上尼泊尔的重要节日,根本忙不过来,所以我还雇了一名店员帮忙打理。”
经营食品店的店主德吉告诉记者,现在一天的流水能达到1000多元,净赚三四百元。“等四五月份生意好起来,我打算多进一些货,让尼泊尔顾客多一些选择。”
记者采访了解到,2023年,樟木口岸进出口贸易量达8.63万吨,货值17.67亿元,各项贸易指标达到2019年以来的峰值。2024年1月至2月,贸易量同比增长78%,贸易额增长3倍左右。
随着樟木口岸进出口贸易额不断增加,提高边境贸易效率迫在眉睫。3月20日,记者在这里见证了一场特殊的试验:五辆尼泊尔货车办理完通关手续后,司机从中尼友谊桥把载挂的牵引车直接开进樟木口岸和樟木镇,不用经过二次倒装,节省了装卸货物的时间。
樟木镇依山而建,道路狭窄,货车双向通行难度较大。这次试验正是为尼泊尔货车进入樟木镇的可行性以及为今后双方高效开展双边贸易进行的压力测试。
边境贸易的日渐繁荣,不仅出现在樟木口岸。沿着219国道,记者在300多公里外的吉隆口岸再次见到类似景象。
1962年设立海关的吉隆口岸,是中尼传统边境贸易口岸。从口岸往南100多公里,便是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受全球新冠疫情影响,吉隆口岸也曾一度暂停通关。
在中尼双方的共同努力下,2022年底和2023年4月1日,吉隆口岸先后恢复双向货通和人员往来。如今,从吉隆镇到吉隆口岸沿途,记者看到尼泊尔大卡车不时穿行而过或停在路边装卸货物。与樟木口岸不同,这里道路更宽阔,大型机械设备进出更便利。
记者在吉隆口岸货物查验场看到,装货区停放着40多辆尼泊尔厢式货车,等待倒装中国商品。“旺季的时候,这里能停放500多辆尼泊尔货车。”正在倒货的中国商人扎西告诉记者。
新疆的核桃、大枣,甘肃的苹果,江西的腰果……仅3月份,扎西已经向尼泊尔出口了三车中国土特产。“这车货昨晚到吉隆,今天装货报关,明天就能到加德满都。”
走出吉隆沟,记者来到西藏海拔最高的口岸——里孜口岸。记者在里孜口岸边贸市场内看到,新建的玻璃顶棚通透明亮,来自尼泊尔的银饰、银碗、珠串等琳琅满目。
海拔4772米的里孜口岸,2023年11月13日开通运行,是继樟木、吉隆、普兰之后,西藏第四个正式通关的陆路口岸。
3月22日,在里孜口岸的边贸市场内,尼籍商人加央正在整理商品。(李华 摄)
“正式通关后,我早上来中国,晚上回尼泊尔,一天能卖五六千元。”操着一口流利中文的尼籍商人加央边摆弄饰品,边给记者推荐商品:“这个挎包很有尼泊尔特色,我一批进了几十个,今天卖得只剩下一个了。”
从樟木、吉隆到里孜口岸,一路采访,一路见证中尼边境贸易不断复苏和繁荣。记者从日喀则市了解到,2023年,三大口岸通关货重14.05万吨,同比增长44.35%;通关货值51.53亿元,同比增长83.58%。
两大变化:商品迭代,效率提升
中国是尼泊尔第二大贸易伙伴。在西藏三大口岸调研时记者发现,从去年开始,对尼出口货物品类发生了结构性变化:高附加值货物占比不断增加,这不仅反映出我国对尼出口商品的迭代升级,也反映出尼泊尔对中国商品的需求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记者从樟木口岸了解到,2023年出口商品种类增加37%,参与企业增加15%,其中LED灯、电子烟等“新花样”占比逐渐增大,而传统出口大项——苹果,单项货值在全部货值中的占比已从去年的五成多下降至今年的四成多。
近年来,吉隆口岸出口货物也出现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的转变。以往出口以百货、农产品、工程物资、建筑材料等为主,现在新能源汽车、大型机械越来越多。
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被称为我国外贸“新三样”。新能源汽车走俏尼泊尔,与我国外贸货物结构变化趋势同向而行。
接近吉隆口岸,映入眼帘的是数十辆崭新的国产新能源汽车整齐排列在路边等待出关。据统计,吉隆口岸新能源汽车出口数量大幅增长,从2022年的400多辆提升到2023年的4200多辆,贸易量增长近10倍。2024年第一季度已出口1000辆左右,预计全年将达到6000辆。当前,新能源汽车出口额已占到吉隆口岸出口总额的五分之一。
“来自国内各地的大型设备也正在出口尼泊尔”——这也是记者在采访中看到的一大变化。
在吉隆口岸货物查验场附近的一个库房里,记者看到里面堆满各种货物,不仅有汽车零配件、涂料、棕榈油、服装鞋袜以及拉链、布料、鞋底等服装配料小件,还有一些用木箱包装的大型机械也兀立眼前。“这些大件机械设备来自广州、义乌等地,数量还在不断增多。”穆萨国际物流公司管理人员顿加说。
“以前出口的更多是成品服装,现在服装配件的比例上来了。”樟木口岸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尼泊尔的服装产业正从成衣贸易转向本土加工,这将为当地制造业发展和群众就业带来更多机会。
出口货物的多样化,也对通关效率提出新要求。
由于尼泊尔对新能源汽车到货时效要求较高,吉隆海关提供24小时通关服务,提前了解企业出口计划,进行预审核,缩短货物通关时间。
聂拉木海关打通农产品出口绿色通道,完善出口查验、通关流程,实现农产品优先查验,“随到随报”“随报随走”,农产品通关效率提高,运输损耗和企业成本得到有效降低。“农产品对保鲜要求很高,我们快速通关,从樟木口岸四个多小时就能到加德满都。”聂拉木海关综合业务科科长边巴顿珠说。
依托区位优势,西藏自治区正在日喀则市经开区建设国际陆地港、智慧进出口货物查验场,届时这座“中央大脑”将赋能域内所有口岸。例如,所有货物经过“海关嗅探机器人”查验封箱后,海关将全程使用定位技术进行在途监管,如轨迹无异常,货箱到达口岸后可直接“无感通关”,大大提高通关效率。
更多期许:世代友好,谱写新章
中尼山水相连,世代友好。
中国参建的水电站帮助尼泊尔人民点亮家庭,中国制造的新能源汽车遍布尼大街小巷,中国生产的各类商品进入尼千家万户。同样,在中国经商、求学、生活的尼泊尔人也在不断融入中国、爱上中国。
行走在吉隆口岸所在的吉隆镇,整齐宽阔的街道两旁满是尼泊尔商店,从销售的商品,到店面装修风格,整个小镇散发着尼泊尔风情。据介绍,旺季的时候,这里居住着数千名尼泊尔人。
巴桑就是在吉隆镇经商的尼泊尔人之一。她与哥哥经营一家两层的尼泊尔餐厅,主营用铜盘盛放的咖喱饭套餐,以及炒面、饼子、炸鸡和柠檬茶。
“因为饮食习惯相似,我们推出原汁原味的尼泊尔菜品,本地居民和游客都很喜欢。吉隆旅游旺季的时候,一天纯利润能达到七八千元。”巴桑介绍说。
2023年9月1日,尼泊尔入境人员在樟木口岸接受检查。(陈泽鹏 摄)
在中国打拼12年后,巴桑已经非常适应在吉隆镇的生活,并深深爱上这里。“我现在每年回尼泊尔两次,其他大部分时间都在吉隆。中国是法治社会,我觉得生活在这里很安全。”
中国给予的便利化和安全感,让巴桑与家人选择在这里扎根,对未来也有更多期许:“我希望能从尼泊尔进口更多食品,这样我就能用正宗的尼泊尔特产招待中国顾客。”“我还想把中文学好。”“如果有可能,我考虑嫁过来,在中国结婚。”
其实,巴桑的愿望在许多人身上已经实现。一根根月老牵下的红线,早已飘过喜马拉雅山脉。
今年1月,记者在走访位于西藏阿里地区的普兰口岸时发现,许多尼泊尔人到此经商或落户,普兰镇有六户中尼联姻家庭,成为中尼睦邻友好的一个缩影。
调研采访中,记者记录下这样一个“温暖”的爱情故事:2010年5月,在边贸市场的一家餐馆里,31岁的普布顿珠认识了39岁的尼籍边民玉珍玛。因为普布顿珠肠胃不好,玉珍玛就经常给他做饭送饭,并提醒他按时吃饭。时间久了,普布顿珠被玉珍玛的勤劳善良所打动,玉珍玛也被普布顿珠身上的踏实可靠所吸引,很快两人喜结连理。
普兰县吉让社区是尼籍边民租户最多的聚居区,记者在这里看到孩童在骑车玩耍,妇女们在社区广场编织尼泊尔手工艺品。“2015年和本地人尼玛扎西结婚,现在过得很幸福。”尼籍居民白玛桑姆说,“现在我是‘中国媳妇’,我要把根扎在这里。”
2018年,当地政府投资2.8亿元在普兰县城新建唐嘎边贸市场,占地3.98万平方米,共有商铺316间、仓储房12间。这所边贸市场正成为集小商品、民族手工艺品、旅游纪念品等于一体的现代化贸易集散中心。
尼籍商人米玛介绍,生意兴旺的夏季有1000多名尼籍边民在普兰县经商或打工。“特别感谢中国政府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让我们能安心在这里做生意,愿我们两国人民世代友好,中尼友谊长存。”他说。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近,喜马拉雅山脉见证着这一切。
(原标题:中尼边贸繁荣正在重现)
责编:王淑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