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凉州文化赋能文旅融合走深走实

来源:甘肃日报 作者:张国才 发布时间:2025-09-02 字号: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推动文旅有机融合,是保护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路径,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凉州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珍贵遗产和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进一步做深挖掘、阐释、应用“三篇文章”,提升凉州文化品牌的知名度、影响力,促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

强化挖掘研究,进一步提高影响力。构建学术研究体系。以学术研究为核心抓手,加强与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社会组织的交流合作,构建“学术共同体”,把丰厚的汉唐文化、五凉文化、西夏文化、佛教文化、简牍文化、凉州儒学等有机整合串联起来,形成完整的凉州文化研究体系,从凉州文化的历史发展、内涵特质、地位影响等方面进行集成研究,高度提炼展示凉州文化的精神标识、文化精髓,充分彰显凉州文化在中华文明中的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培育文化传承发展的“甘肃品牌”。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以长城、长征、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契机,重点推进吐谷浑王族墓葬群保护利用工程,联合省内外考古院所开展多学科研究,建设集考古发掘、遗址展示、研学教育于一体的综合基地。同步推进天梯山石窟数字化保护项目,建立三维数据库,为学术研究与文旅开发提供数据支撑。活化非遗传承机制。对凉州贤孝、河西宝卷等非遗项目实行“一项目一策”保护计划,通过设立传承人工作室、开展师徒制培训、开发数字化档案库等方式,推动非遗活态传承。联合文旅部门推出“非遗进景区”工程,将非遗展演融入雷台、文庙等景点,实现文化价值与旅游体验的双向转化。让武威丰富的文化遗产“活”起来,不断拓展凉州文化内涵,全面提升凉州文化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强化阐释弘扬,进一步提升吸引力。凉州文化的现代传播需突破传统模式,以“故事化、场景化、数字化”为核心,构建多层次传播体系。深挖文化IP内涵。坚持知识性、趣味性和通俗性相结合,聚力“今、古、人、事、物、书”,以历史事件、人物传记、地域地名、民间传说、轶闻趣事等为切入点,进一步梳理和挖掘历史文化及故事,探索创新阐释方式,让凉州文化从学术殿堂走向普通大众,进一步提升凉州文化品牌对市民游客的吸引力。打造立体化传播场景。在博物馆、非遗馆等场所建设数字化体验馆,运用VR、AR技术复原历史场景,推出“凉州时空穿越”互动项目。依托城市主干道、公园等公共空间,植入“凉州故事驿站”“丝路驼铃”艺术装置,形成“一步一景”的文化长廊。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文物展陈、非遗活态展演中的生动叙事。构建全媒体传播生态。联合主流媒体与新媒体平台,推出“云端凉州”智慧文旅平台,实现文化资源线上云展览、云讲解。同步搭建“凉州文化论坛”常态化交流平台,积极融入敦煌文博会文化矩阵,构建多媒体传播体系,以年轻化语态实现文化破圈传播,持续提升凉州文化的国际传播力和大众吸引力。

强化转化应用,进一步增强内驱力。文旅融合需以文化为内核、体验为抓手,构建“文化+科技+消费”的创新生态。开发特色文旅产品。创新文创旅游商品设计理念,创新运用马踏飞燕、天梯山大佛、武威汉简等文化元素,研发推出一批具有凉州文化特色的文创产品,打造花开长红的“爆款”产品,进一步提升“武威游礼”文创品牌的知名度。升级文旅业态体验。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加快文化资源与旅游经济彼此赋能,将凉州文化元素、文化符号、文化故事等融入文化旅游的各个环节,打造既有“文化气”,又不失“烟火味”的文旅新场景。坚持创新驱动融合发展理念,推动文旅产业从“资源为王”向“创意为王”转变,通过数实并举、文化赋能,在景区景点、旅游度假区、夜间消费区等,积极推进文物遗迹和文化遗产景观化,深度开发一批“文旅+文博、非遗、研学、演艺、科技”等新业态,以多层次、多形态的呈现方式,不断拓展游客文化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优化全域旅游服务。在历史街区增设文化景观装置与休憩设施,构建“慢行游览系统”。建设“凉州文旅大数据中心”,实时监测客流、优化线路规划,提升服务效能。开通“凉州文化专线”,串联重点景区,形成“日游古迹、夜赏光影”的全时段体验闭环。

(原标题:以凉州文化赋能文旅融合走深走实)

责编:王淑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