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洮:守护马家窑文明薪火 谱写文化传承新篇
黄河奔涌,洮河不息;黄土苍茫,孕育辉煌。
从寺洼遗址考古新发现填补文明探源空白,到马家窑遗址蝶变为文化名片;从“文化+乡村振兴”模式在马家窑村的生动实践,到博物馆创新展陈与学校陶艺教育的深度融入……近年来,临洮县在史前文明研究与文化遗产活化领域成果斐然,尤以马家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成效最为显著。作为马家窑文化命名地的临洮,正以全方位行动守护这份文明瑰宝,并赋予其蓬勃的时代生命力。
探寻文明根脉
筑牢保护根基
今年2月,甘肃临洮寺洼遗址马家窑文化聚落入选“2024年中国六大考古新发现”。洮河之畔,马家窑文化焕发新彩,世界目光再度聚焦临洮。
马家窑文化,这颗人类文明长河中的明珠,因最早发现于临洮马家窑村而得名。它承仰韶文化西进之火种,以洮河为血脉、黄土为肌理,在旋转的陶轮间淬炼出黑彩翻涌的史前艺术密码,成为西北大地孕育新石器文明的第一缕炽热胎动,更是史前先民创造力及其与自然、社会共生关系的生动见证。
遗址保护是传承的核心载体。临洮县联合专业机构持续深化考古,清理出早期壕沟、房址等重要遗迹,出土代表中国史前彩陶艺术巅峰的精美文物约60万件。为让遗产“活起来”,当地投资4.7亿元,高标准推进马家窑文化研究展示中心、黄河文化史前遗址公园等7大重点项目。通过数字化展示、沉浸式体验等现代手段,遗址正从单纯的考古现场,蝶变为集研究、展示、教育、体验于一体的甘肃文化新地标。
文化赋能乡村
传承融入生活
走进马家窑遗址所在的马家窑村,一幅幅彩陶主题彩绘点缀广场墙面,一个个彩陶罐立体镶嵌于巷道两侧陶红色墙体,花园里彩陶与绿树相映成趣。
文化遗产的活力在于融入当代。洮阳镇马家窑村依托紧邻遗址的独特优势,探索出“文化+乡村振兴”的传承新路径。自2021年起,该村整合项目资金539.79万元,建成芍药基地、文化广场,完善基础设施与人居环境,获评“市级乡村建设示范村”“省级和美乡村”。村内精心打造村史馆、游客接待中心、农文旅沉浸式体验基地,以现代手段生动诠释彩陶文化。
这种“馆村联动”模式,不仅让马家窑文化从考古遗址走进村民日常生活,而且有效带动乡村旅游和农产品销售,实现文化保护与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村民收入显著提升,为文化遗产赋能乡村振兴提供了“临洮样本”。
时下的临洮马家窑彩陶文化小镇,花红柳绿,文化氛围浓郁。“我们将马家窑文化与现代创意结合,制作成茶具、餐具、装饰摆件等日常用品,让古老彩陶走进寻常百姓家。”临洮马家窑世界彩陶文化中心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蔡承朴介绍。
在小镇的彩陶文化展示馆内,传统彩陶器具与现代创意产品琳琅满目,碰撞出独特艺术火花。在“马家窑+产品”领域,小镇深入理解文化精髓,构建了从材料研发、产品设计、生产制作到产品销售的完整产业链。专业团队经过大量研究实验,对马家窑陶土进行科学配比及深加工,既保留其独特性,又适配现代工艺,为小镇带来130余万元的直接收入。
创新教育载体
培育传承新生代
从空中俯瞰,外形如陶罐的临洮县博物馆引人遐想。“参观博物馆,已成为一种文化生活方式。”临洮县博物馆馆长韩军说,让文物融入日常,滋养公众心灵,是博物馆的职责。
韩军时常化身“文明解码人”,在临洮县博物馆及马家窑遗址博物馆,通过翔实讲解、生动图文与场景还原,让尘封的史前文明立体可感,使公众尤其是青少年深刻理解马家窑彩陶的艺术成就与历史价值。
更令人欣喜的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陶艺实践基地的洮阳镇西街小学,自2015年成立陶艺社,便将马家窑制陶艺术引入课堂。每周陶艺社团活动热闹非凡,学生们在老师指导下揉泥、拉坯、塑形,亲手制作融入现代创意的彩陶作品。课程不仅教授技艺,而且结合彩陶特点穿插讲解历史故事与文化内涵,定期组织学生前往彩陶文化小镇参观学习。
“我们一边转动拉坯机塑形笔筒,老师一边讲解要点,现场满是泥土的质朴气息。”学生石哲悦说。陶艺课教师张雪深有感触:“每周四,我们和孩子们在这里相遇,激发创造热情,让他们在学中玩、玩中做,发现美、创造美、鉴赏美。传承不只是捏陶,更要懂得脚下的文化。”
这种沉浸式教育,让孩子们在亲身体验中成为马家窑文化的“小小传承人”,为文化延续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力量。
(原标题:临洮:守护马家窑文明薪火 谱写文化传承新篇)
责编:王淑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