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门开方 授之以渔——大数据和文化旅游组专家赴庆阳平凉天水调研侧记
九月的陇原大地,秋阳正好,蔬果飘香。随着“人才助力西部开发”专家咨询服务活动的到来,一场期盼已久的“及时雨”,悄然浸润着庆阳、平凉、天水三地的红色热土。
9月23日至26日,中组部高层次专家咨询服务活动“陇上行”大数据和文化旅游组专家分别深入三地的广袤田野、企业车间与文化场馆,带着前沿的知识、先进的技术和破解难题的“金钥匙”,与基层干部、企业负责人、技术骨干面对面展开了一场场火花四溅的“头脑风暴”,为地方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把脉问诊”开良方
“来看这些叶子,有病虫害征兆,要赶快挂‘黄板’,物理防治既环保又保产!”在平凉市泾川县中穗农林科技蔬菜园大棚里,浙江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喻景权蹲下身,轻轻翻起一株西红柿的叶片,语气急切而肯定。
“可别小看‘黄板’,这是基于昆虫习性的精准防控,是生态农业的重要一环。”喻景权院士耐心解释,日光温室配合“黄板”、防虫网等物理措施,同时注意温湿度调控,保持通风,可以有效防治病虫害,能种出更高品质的蔬菜,卖上好价钱!
“院士一眼就看出问题所在,还手把手教我们如何防治,我们马上照办!”园区负责人王韶文说。
“推动算电协同发展,有没有更好的方案?”“作为提供算力的企业,我们如何更好地降本增效?”……
在庆阳市,针对地方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和数字企业负责人提出的问题,复旦大学集成电路与微纳电子创新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刘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首席专家钱岭等认为,数算产业发展既要紧跟科技发展大势,又要因地制宜遵循市场规律;庆阳市能源富集,应持续提高电稳定性,确保数算产业稳健发展。
专家们还从能耗控制优化、人工智能大模型训练等方面给出了具体的指导意见。问答之间,困扰基层许久的技术瓶颈找到了突破口;交流之际,产业升级的发展路径愈发明确。
“授之以渔”谋长远
咨询服务,不仅是解决眼前的具体问题,更是点燃创新发展的星火、启迪长远发展的智慧。
“建议进一步调整发展战略,聚焦民用市场需求,持续加大民品技术研发投入,开发民用产品,形成双轮驱动发展格局,为企业长远发展筑牢根基。”在位于平凉市的甘肃虹光电子有限责任公司,刘明院士结合行业发展趋势与企业实际,提出了极具针对性的指导意见,
“院士专家打开了我们的思路,让我们站得更高、看得更远。”甘肃虹光电子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牛文斗感慨道,这种“授之以渔”的智力支撑,为企业长远发展注入了新的思维活力。
在天水市麦积山石窟,一场关于伏羲文化与文明起源的深度探讨热烈展开。“研究伏羲文化要与学科研究挂钩。”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古代史研究所二级研究员刘源指明三条路径,“梳理伏羲文化的形成脉络,深挖地方资料,考证历代祭祀作用。”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黄德宽建议,当前伏羲文化研究要着重于文字资料、民俗文化和民间文化的研究,历史传说研究要与考古研究相互借鉴。
针对如何加强大地湾遗址的文物研究工作,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级研究员徐良高建议:“联合马家窑文化,开展甘肃地域性考古研究,理顺考古体系,把考古发现转化为展示利用。”
“专家们的真知灼见,让我们受益匪浅。”天水市文旅部门相关人员表示,“这不仅为天水文化研究破题引路,更彰显出这片土地在中华文明谱系中的独特地位与深远影响力。”
智“汇”动能促发展
连日来的专家咨询服务活动,虽然时间紧、任务重,但每一位专家都倾注了极大的热情。
针对庆阳遗址遗迹保护、农文旅融合的疑问,专家们从找特色、找市场、找人才、打品牌、数字化等角度提出了真知灼见。庆阳市相关部门负责人认真一一记录,“专家对文化资源盘活的思路清晰明了,让我们心里有了底。”
“我们将以平凉智能制造产业链为引擎,积极落实专家组建议,顺应市场新常态,推动企业持续做大,为平凉经济发展贡献更大力量。”平凉迪迅智能科技公司负责人房付村说。
“希望这样的活动能经常举办,让我们持续得到专家的指导。”天水市干部群众纷纷表示,要把专家的建议落实好,铆足劲头加油干。
(原标题:上门开方 授之以渔——大数据和文化旅游组专家赴庆阳平凉天水调研侧记)
责编:王淑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