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事创业环境越来越好了”
“现在为年轻人营造的干事创业环境越来越好了!”
“有了好的政策,我们可以在这里更加安心搞科研。”
“我们要让核心竞争力成为公司发展的王牌。”
…………
黄河之畔创新活力涌动,陇原大地处处激荡着青春力量。近年来,省科技厅立足我省实际,出台相关政策,用政策赋能添翼,围绕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增机会、减考核、保时间、强身心等方面进行“量身定制”,为青年人才搭起干事创业的“桥梁”,多维度为青年科技人才铺就了“高速路”,在陇原大地谱写出了精彩的“青春交响”。
培育陇原科技创新“先锋队”
“我是从嘉峪关走出去的,嘉峪关是我的故乡,我要为建设家乡贡献自己的力量。”酒泉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工程师魏海霞说。45岁的魏海霞当年怀揣着“酒钢子弟爱酒钢”的情怀,从东北大学“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毕业后,到酒钢集团工作。
经过20多年的锻炼,魏海霞练就了一身本领,只要用耳朵一听就知道钢坯烧的“火候”够不够,一看火焰和钢坯的颜色就知道所有的控制参数是否合适。她凭借着专业技能成长为业内权威,参与研发60多个钢种,见证了酒钢不锈钢跻身国内不锈钢三大巨头行列的过程。
2024年,魏海霞获得“甘肃省劳动模范”称号,作为她的导师和领导,酒钢集团宏兴股份公司首席专家潘吉祥难掩喜悦:“不锈钢团队的一多半人已快速成长为业内权威,在业界都是高端人才。”
潘吉祥说:“这一可喜的局面离不开职工自身的努力,更得益于全省为年轻人营造的干事创业良好环境。”
近年来,酒钢集团用好用活相关政策,让年轻人牵头承担更多的科研项目,参与重大技术攻关,工作中充分放权,建立良好的容错机制和收益分配机制,让青年人才自由探索,极大地激发了青年人才的创新活力。
打造青年科创“强磁场”
省科技厅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完善省级科技计划项目体系、减轻青年科技人才负担等举措,充分激发青年科技人才创新活力,让更多青年科技人才奔赴“星辰大海”,为陇原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的青春动能。
兰州理工大学副校长陈伟说:“我校实施不低于东部地区待遇保障水平、不低于‘双一流’大学科研支持力度的政策,真心实意留人育才。”近年来,兰州理工大学实施“两个不低于”特殊政策,在平台建设、科研团队人员配备、科研经费支持等方面给予青年人才倾斜支持,学院的人才生态不断优化。自2019年以来,学校共引进优秀博士人才349人。
1984年出生的刘卯成教授,在2022年和2023年连续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他在锌离子电池、碱金属离子电池等研究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学校政策的落实,让我们可以专心搞科研,有效提升个人价值。”刘卯成告诉记者,目前,他已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及甘肃省杰出青年基金等项目。
搭建产业升级“练兵场”
大禹节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4年,一直致力于农业、农村、水资源问题的解决和服务。公司构建的“运营优先”战略体系成功破解农业节水工程“有人建、无人管”的行业痛点,其“彭阳模式”“元谋模式”等创新实践正在全国20余个省份推广。
“让核心竞争力成为公司发展的王牌,才能让农业更智慧,农村更美好,农民更幸福。”该公司董事长王浩宇说。
王浩宇出生于1991年,获得过科技部“科技创业领军人才”、“中国青年创业奖获得者”等多项荣誉。近年来,他以科技创新为“航标”,带领大禹节水不断刷新成绩,主导建立大禹研究院、大禹以色列研发中心、大禹北京研发中心等创新平台,引进国内外节水领域的杰出专家,引领节水技术不断创新。
“我们构建的不仅是节水工程,更是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体系。”王浩宇表示,公司已形成从技术研发、工程建设到智慧运维的全产业链服务能力。截至2023年底,集团累计实施节水项目2800余项,覆盖农田水利、城乡供水等六大领域,服务耕地面积超5000万亩,带动农户年均增收2300元。这家年轻的科技企业正以年均35%的复合增长率,书写着节水产业的新篇章。
甘肃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省科技厅以“三抓三促”行动为抓手,深入实施强科技行动,围绕人才工作“破题”,制定了23条年度科技人才推进措施,细化了49条落实举措,全力破解青年科技人才改革发展难题。
如今,青年科技人才正在茁壮成长。记者了解到,目前,我省省级基础研究计划40岁以下科研人员担任负责人的比例达到70%以上,45岁以下科研人员担任省级科技创新基地平台主要负责人的比例超过30%,全省基础研究经费支出占研发支出的比重达到14%,位居全国第4。
(原标题:“干事创业环境越来越好了”)
责编:王淑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