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国式现代化甘肃实践贡献档案力量——甘肃省档案系统聚精会神抓好高质量发展纪实
兰台之路,承载梦想与坚持,铸就辉煌与伟大。2024年,按照全国档案工作暨表彰先进会议部署安排,甘肃省档案系统综合施策,固强补弱,扎实推进档案治理、资源、利用、安全、信息化等重点工作,加快实施档案法及其《实施条例》,推进“十四五”规划任务落实,执着追梦、不负韶华,在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甘肃实践中彰显新担当、展现新作为。
盘点2024 亮点多多
党管档案优势更加明显,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档案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纳入“第一议题”,持续加强理论武装。“兰台先锋”入选《旗帜》杂志全国示范党建品牌。省市县将档案工作纳入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省属高校、企业将档案工作纳入单位年度考核体系。强化履职能力,坚持干字当头,“加强和改进档案工作”被列入全省“三抓三促”行动清单,省市县党办把档案工作纳入年度工作要点,与“三服务”工作一体推进,配齐配强档案局长、档案干部。拓展局馆协同,省委分管领导审定省档案馆业务建设评价整改方案,要求局馆协同做好“后半篇文章”。省市县档案局、馆密切协作,定期召开例会,研究解决“十四五”规划实施、国有档案资源普查、基础业务建设等工作。实施人才强档工程,精心举办全省档案负责同志培训班。建立全省档案干部交流学习机制,220名干部完成跟班学习。市州将档案知识纳入党委培训班课程,省市县三级将档案知识纳入党办综合业务培训,全省举办农业农村、企业、项目等培训480余场(次),培训干部1.8万人次。组织全省4500余名专兼职档案人员开展线上继续教育培训。
存史资政育人作用充分发挥
主动聚焦“四个好”“两个服务”目标要求,紧贴全国档案重点任务和省委中心工作,精准记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发挥资政服务作用,省档案馆编撰《红色档案保护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历史上的黄河甘肃段洪灾纪略及其启示》等资政参考,市县档案部门撰写档案资讯和参考建议110余条。推进重特大事件档案收集,积石山地震发生后,及时组建专班,制发《积石山6.2级地震救灾物资档案管理工作方案》和《救灾物资档案管理办法(试行)》,蹲点指导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档案收集工作,探索形成抗震救灾档案应急管理机制。强化档案教育功能,举办“记忆中的陇原”“寻找城市记忆老照片”等文献展,开展“红色档案润童心 兰台启梦向未来”“学史力行 童心向党”档案馆开放日活动、“兰台寻源 传承红色基因”思政大讲堂等。省属高校档案工作主动融入立德树人中心工作和“大思政”格局构建,举办主题展览,助力文化自信自强。
档案治理效能明显提升
组织全省专兼职档案人员参加《实施条例》线上公益大讲堂及知识测试,举办《实施条例》知识竞赛、座谈研讨和理论研究。召开全省档案通联工作会议,印发《进一步加强全省档案宣传工作的通知》,压实档案报刊学用工作,省通联站再次被评为优秀通联站。围绕国际档案日等重大节点,开展“颂陇原古今 赏兰台珍藏”“馆长讲档案”等系列活动。酒泉市馆藏汉简被央视《简牍探中华》栏目播放并首次对外公布为“酒泉汉简”。3部建设项目档案微视频作品获国家档案局奖项。修订相关规章,指导全省邮政部门规范做好档案工作,修订《甘肃省档案系列职称评价条件标准》《甘肃省档案工作规范化管理办法》《甘肃省重特大事件档案工作应急预案》《甘肃省建设项目档案验收办法》等制度。严格执法监督检查,申领更换档案执法主体资格证,全面梳理14个市州、86个县市区国家综合档案馆业务建设评价情况,对8个市州21个综合档案馆开展执法检查,对2023年以来新搬迁的8个市县档案馆进行业务指导。印发《关于加快推进落实“十四五”档案事业发展规划任务的通知》。市县档案局、馆一体推进行政执法、“双套制”移交与接收等重点工作。规范涉农档案,开展全省农业农村档案统计和报备工作,核查汇总各市州和相关部门涉农工作开展和专业档案管理情况,推进涉农专业档案资源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建设。
档案资源建设步伐加快
加快档案移交接收,省档案局、档案馆赴90余家单位、企业开展业务培训,线上指导、业务咨询1200多人次,接收33家单位纸质文书及各类专业档案3万卷、图书资料万余册、声像档案数据8.4TB,馆藏累计108万件(卷、张、册)。加快推进红色档案保护利用,征集积石山抗震救灾及灾后重建相关照片、视频、文学作品百余件和40项国家和省级非遗档案,甘肃广播电视总台、腾讯视频、抖音共播放口述历史专题片12期、短视频42部。优化双套进馆数据检测制度,接收29家省直单位15万件数字化副本数据,数字化副本3500多万画幅、数字化率达90%以上。建立红色档案专题目录数据库,导入市、县档案馆红色档案目录2.3万余条。制定全省国有档案资源普查方案,组织各地名录库审核和数据采集报送,审核8500余家机关单位“三合一”制度,完成5个市(州)14家单位省特、省一级档案室测评验收,做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档案移交进馆。
档案服务能力更加优化
加快档案审核进度,指导完成省档案馆9个全宗13.25万件民国档案开放审核,制定《甘肃省档案馆解密审核工作细则(试行)》,完成馆藏200余卷1.3万余件档案梳理核对。优化查档服务流程,与陕西、湖北、新疆等省、自治区档案馆签订跨馆查阅利用协议,各市、县便民查档3万多人次。提升编研开发水平,出版发行《甘肃省档案馆藏名人手迹》《抗日战争档案汇编·甘肃卷》1-5卷、《甘肃省馆藏祁连山与黄河历史生态环境档案叙录》。各市(州)与高校、科研机构联合开发编研成果46项。档案安全防线持续筑牢,深入开展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整治,扎实做好汛期档案安全工作,组织各级各类档案馆(室)安全检查1200余次、消防演练230余次。加强档案抢救保护,省档案馆完成库房162个全宗的倒库和部分珍贵图纸的修复裱糊、仿真复制,各市(州)、县(市、区)档案馆完成珍贵档案仿真复制4500余件。积极开展数字档案备份,接收省内外21家档案馆数据备份24.53TB,将馆藏86家县(市、区)、114家省直机关及四川省档案馆的异地备份数据(总数据量100.2TB)移交后库统一管理。加强重点档案保护,组织申报3项档案文献参评《世界记忆名录》、5项档案文献参评《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印发档案文献遗产名录申报通知,启动省级申报工作。
档案信息化建设实现突破
加快推进数字档案馆建设,印发《甘肃省市县数字档案馆建设以奖代补资金管理办法》和《甘肃省数字档案馆系统测试工作方案》。省级层面设立4500万元,对“十四五”规划建设的13家市、县数字档案馆进行奖补,完成7家市、县数字档案馆系统测试验收,落实奖补资金2300万元。省档案馆完成2023年度国家重点档案基础体系建设项目,著录18个全宗文件级目录24.5万条,完成馆藏新中国成立后档案扫描143万画幅、目录著录5万条。推进文档一体化深化应用,打造电子文件生成、办理、归档与电子档案移交接收全流程试点。市、县档案馆持续推进数字化工作。加快科研步伐,推荐9项科技项目申报国家档案局优秀科技成果。申报获批国家档案局重点档案保护项目6个、科技项目1个,跟踪指导责任单位按计划、高标准推进项目建设。
重点领域档案监管成效显著
提前介入国家试点的陇西县碧岩镇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档案管理工作,调研了解操作规程,梳理相关工作任务,研究制定《甘肃省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工作文件材料整理指南》。推进档案服务基层社会治理,持续巩固张掖市甘州区国家级试点和全省第一批4个市(州)19个行政村的省级试点成果,选定9个乡镇和49个行政村全面开展第二批省级试点。健全企业档案工作制度,印发《甘肃省省属国有企业档案检查办法(试行)》,随机选取兰石、电投、文旅、公交、水投集团和长城建设集团等企业开展档案工作安全评估。建立项目档案跟踪督导机制,制订2024年省列建设项目档案验收年度工作计划,完成常乐电厂调峰火电项目、中川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等8个项目验收,完成宝兰客运专线工程和国道215线马鬃山口岸至马鬃山镇公路工程等档案专项验收。常态化开展省内重大建设项目档案指导,协助建设单位建立档案工作管理体系,同步开展监督指导。
启航2025 开创新局
甘肃省档案部门将坚持以改革创新思维引领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按照国家档案局和省委部署安排,固本强基、提质增效,在中国式现代化甘肃实践中力争贡献更多档案力量。全面完成“十四五”规划任务,对照实施情况评估办法明确的具体指标查漏补缺,对重要任务、重大项目实行“挂图作战”,确保各项指标任务全面完成,为开启“十五五”规划奠定基础。加快提升档案治理效能,深入落实档案局馆工作协同办法,巩固提升市、县档案工作潜力,持续宣贯档案法及其《实施条例》和《甘肃省档案条例》,有针对性开展执法检查。加大档案资源收集力度,拓宽红色档案、重要民生档案收集范围,扎实做好重要会议、重点工作、重大活动和重特大事件档案收集工作。创新开发利用方式,抓好《抗日战争档案汇编》和国家重点档案保护与开发项目实施。创新平台载体,盘活档案资源,编发资政参考。举办形式多样的展览,有效发挥存史资政育人作用。织密扎牢安全防线,常态化开展安全专项检查,强化数字资源安全管理。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全面落实《甘肃省市(州)、县(市、区)数字档案馆建设实施方案》,逐步建立以数字资源为主导的档案资源和利用体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印发全省档案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建立完善省级档案专家库,以“三支人才”队伍建设为牵引,培育造就更多储备专家、领军人才和青年骨干。
(原标题:为中国式现代化甘肃实践贡献档案力量——甘肃省档案系统聚精会神抓好高质量发展纪实)
责编:王淑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