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陆海联动,打造现代物流发展新模式
国际陆港既是继海港、河港之后发展起来的最大限度参与地方区域经济与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业态,更是国际经贸合作的新载体,组织协调保税、口岸、通道、枢纽、网络资源等各种优势,为区域仓储、配送、物流产业发展提供强大引擎。
日前,本网记者就激发物流需求变革动力,对接上游制造业和商贸流通企业对产品、原料资源实现整合,优化流程及运输方案,创新运输方式、挖掘现代物流新的“利润源”。打造全要素、全链条物流组织方式,使物流企业从单一环节竞争向综合物流竞争转变,提供集金融、供应链一体化物流解决方案。通过技术创新、集拼集运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全动能机遇,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智慧物流与供应链领域的粘合度,大力发展自动化场站、数字化赋能、智慧化管理、数字共享、协同共赢的全要素智慧物流体系等等问题,专访了甘肃省国际物流集团有限公司金融事业部总经理(兼)、陆海新通道运营甘肃有限公司董事长 苏亮。
问:如何最大限度发挥陆港、场站的集疏运优势、口岸功能、综保区联动发展所带来的经济效益?
答:推进陆港基础设施建设和多式联运相结合。按照陆港物流设施和铁路场站布局,使物流产业链发挥应有的效益。根据现代物流体系和供应链发展规律,加快物流要素资源整合,提高本地区多式联运承运衔接水平,提升陆港枢纽,口岸报检,综保区加工,场站运营,干、支、仓配等物流节点之间的深度融合,促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大力推进跨区域综合运输大通道建设、枢纽节点建设,促进内陆地区快速形成国际立体式交通网络,并与贸易国家共同建设跨境通道,夯实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以国家陆港型物流枢纽为联结点的贸易物流大通道,实现口岸、综保区无缝衔接,共同发挥效用。另外,推进陆港基础设施建设与多式联运相结合根本在于实现区域内的产业联动发展,通过资源整合、业务重构、产业转移、拉长产业链,实现区域内资源优化配置,促进运输通道的有效衔接,最大限度发挥陆港、场站的集疏运优势、口岸功能、综保区联动发展所带来的经济效益。
问:如何实现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促进中国西部融入全球产业格局,以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
答:发挥好“通道+枢纽+金融+园区+智慧物流”的平台作用。首先是积极发挥数字化、智能化对物流行业的赋能作用,目前物流行业亟须培育新质生产力,大力创新物流服务,全要素整合物流资源,通过智慧物流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物流企业要发展智慧物流就要加大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投入力度,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科技的产业应用,搭建对内支撑业务发展、对外增强客户粘性的现代物流服务平台,实现货物需求数字化、车货供需高效匹配、物流信息全程追踪追溯,一次输入、全程共享的要求。在物流服务信息系统搭建完善的基础上,突出国家陆港型物流枢纽的作用,在陆港范围内加速推动多式联运“一单制”应用,大范围提供“一次委托、一个承运人、一个运载单元”快速高效便捷的物流服务,发挥陆港引领作用,推动多种运输方式协同发展,有效降低各种运输成本,促进陆港现代物流产业新体系逐渐完善。“一单制”是多式联运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口,也会为陆港高水平运营增添新动能。其次是立足资源优化整合,加速推进国际、国内重要物流枢纽节点布局,打通“筋脉”,完善通道物流建设,目前甘肃省国际物流集团已对甘肃省重要节点城市实施“一城一园、一城一仓”布局,并与国内重点物流园区及哈萨克斯坦、尼泊尔、白俄罗斯、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马来西亚海外仓、海外物流基地互动联通,夯实“枢纽+”实体物流网络基础,打造成为服务当地、辐射周边的重要物资集散分拨中心,形成规模效应,推动陆港实现集中调度、资源配置协同,物流资源大联通。最后立足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从战略和全局高度深化对西部陆海新通道重要性的认识,切实把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抓紧抓实。加快把兰州建设成西部陆海新通道北枢纽,不断凸显甘肃省作为能源基地、战略通道、开放枢纽的功能定位,实现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促进中国西部融入全球产业格局,以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
问:如何吸引国际国内大型企业落地兰州,形成大产业、大配套、大物流,不断扩大外向型经济规模
答:“以运促贸、运贸结合”促进物流产业综合发展。首先充分利用兰州陆港区位优势,不断构建完善的物流枢纽体系,构建以兰州为中心的全省物流枢纽“一盘棋”格局,聚焦物流资产整合利用和盘活升级,形成网络化物流服务体系,搭建“以运促贸,贸运结合”,集原材料采购、公铁联运、销售终端供应为一体的服务体系,提升陆港综合服务水平,为外向型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其次是放大陆港、边境口岸、出海港联动发展效用,通过人才聚集、信息共享、资源聚集,实现公、铁、海紧密衔接,最大限度缩短运输时效,降低物耗、人耗,推动做大做强铁海联运、公水联运等多式联运业务。依托国家陆港型物流枢纽立足甘肃、连接全国、贯通全球的优势,积极把兰州打造成为商贸物流集散分拨枢纽,依托甘肃省草食畜、高原夏菜、马铃薯、中药材、现代种植业、养殖业等特色产业,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将“甘肃制造”“甘味产品”组团“出海”,形成“一城市双枢纽”格局,带动甘肃地方经济快速发展。强化国际陆港、国际空港、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等口岸及对外开放平台的支撑作用,不断拓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国际业务合作,吸引国际国内大型企业落地兰州,形成大产业、大配套、大物流,不断扩大外向型经济规模。
问:如何推动陆港高效运营,通过物流带动产业在陆港园区周围落地,加快形成港产城深度融合,协同发展新格局?
答:发挥物流带动产业集聚效应,形成港、产、城融合发展格局。依托甘肃省产业发展优势,发挥兰州、武威、酒泉等国际陆港、物流枢纽平台作用,扩大大宗物资进口,优化产业结构,放大“通道+班列+产业”组合效应,实现国际班列提质增效,形成以兰州铁路口岸和综合保税区为中心的进口粮油、饲料保税加工基地。以陆港完善的开放平台引进先进的制造业、供应链为导向,把商业、生产制造、生活资料、对接融合到物流通道、物流平台和物流产业上共同发展,通过区港园联动协同发展,打造业态的链主、盟主,推进现代物流业、先进制造业生产组织上水平、上规模,在陆港范围内形成集物流、制造、服务为一体的产业链和生态圈,物流与产业链供应链衔接联动、协同融合,实现全要素降本增效,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陆港高效运营,通过物流带动产业在陆港园区周围落地,加快形成港产城深度融合,协同发展新格局。
问:如何进一步加大融资产品创新力度,补强贸易链条,从全流程层面增强服务能力,降低物流成本?
答:供应链金融赋能物流产业,保障全方位集成物流服务。甘肃省国际物流集团设立甘肃陆港云链科技有限公司,携手兰州银行推出“供应链+金融业务-陇商e贷”金融产品,在搭建贸易综合服务平台和智慧物流平台的基础上,实现交易数据和物流数据集成、线上线下协同,可为上下游企业提供全程动态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证据流数据分析及管控,逐步形成“金融+产业+生态”供应链服务新模式,通过数字化和供应链金融赋能各港口和物流园区向智慧物流转型升级,迅速提升甘肃省国际物流集团“一区三港六园”运输、仓储、配送等物流环节的智能化水平,将供应商和客户有效结合成一体,为客户(需求方)提供最短时间、最低成本、最优服务的全方位集成物流服务,推动甘肃的优势产业和贸易协同发展式,进一步加大融资产品创新力度,补强贸易链条,从全流程层面增强服务能力,降低物流成本。
问:如何创新物流发展模式,着力优化运输组织,降低全程物流成本,增强陆港的综合服务能力?
答:高质量开行国际货运班列,激发陆港发展的内生动力。兰州国际陆港依托甘肃省优势资源资产“枢纽+通道+口岸+对外开放平台+产业集群”,构建了中欧、中亚、南亚、陆海新通道4个通道5个方向的国际货运班列运营体系,通过几年的快速发展,南亚公铁联运班列实现固定每周2列常态化发运,探索发运了首列数字化“中吉乌”国际多式联运货运班列,在中吉乌国际班列稳定运营的基础上开通“中阿快线”辐射阿富汗、土库曼斯坦、伊朗等国家,成功发运首列南亚、中亚商品车(JSQ车)出口专列并实现每周1列常态化发运,助推更多中国汽车走向中亚、南亚各国,西部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班列和中亚回程班列高质量开行,国际货运班列发运业务范围不断拓展,发运品类不断增多,形成规模效应,发挥集聚带动作用,汇集全省出口货源及中欧、中亚回程货源,将兰州国际陆港打造成中亚国际班列回程集结分拨中心,以互联互通的设施建设为基础,以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为突破,着眼于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中欧班列回程分拨中心和黄金通道,创新物流发展模式,着力优化运输组织,降低全程物流成本,增强陆港的综合服务能力。
责编:王淑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