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丝路文化双语传播新范式
语言作为文化传播的媒介,不仅是沟通工具,更是文明理解、价值建构与心灵共鸣的载体。甘肃是古丝绸之路重要枢纽和黄金通道,其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与地缘区位优势,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了独特支点。我们要以“双语传播”为路径,以高校驱动、平台建设与内容创新为支撑,推动形成多维度、深层次的跨文化传播体系,讲好“甘肃故事”,实现中华文明的有效国际表达与文化共鸣。
语言为桥架起文明对话之梁。甘肃文化具有典型的高语境特征,其深厚历史积淀中蕴含的丝路精神、独特象征体系里的敦煌飞天等文化符号,以及多民族融合形成的审美语码,复杂而独特,仅靠字面直译难以精准传递深层涵义与情感温度。因此,以双语方式进行“内容+语境”再构,是实现文明有效传播的重要突破口。双语不仅是文字的“转换器”,更是文化的“转译器”,能够在尊重受众认知结构的基础上,通过补充文化背景、适配表达习惯,搭建东西文明之间的理解通道,激发情感共鸣,达成文化认同。
从静态保护转向动态传播实践。当今国际文化传播已超越传统文物、经典作品的展示层面,转向更具交互性与当代表达的传播体系构建。甘肃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历史文化遗迹星罗棋布,各类文化遗产灿若星辰,需以当代表达与技术赋能,让资源“活”起来、“走”出去,从“静态的遗产保护”转向“动态的传播实践”,通过双语课程、双语讲解、文化展演、创意翻译等方式,将文化符号转化为故事语言、产品语言和价值语言。例如,张掖七彩丹霞推出双语研学课程、敦煌文博会设立双语展区、敦煌研究院引入同声传译系统,都充分体现了双语传播在跨文化场域中的实效性与创新性。
从单向输出迈向双向互动格局。传统对外传播多依赖单向输出,常忽视受众文化语境与话语接受机制,传播效果受限。新时代应秉持“以人为本、交互为核”理念,从“讲给世界听”转向“让世界参与讲”,推动受众从“听众”变为“共创者”。这需要依托新媒体、社交平台、数字技术等打造多元对话场域,如搭建跨国直播互动平台、发起线上文化共创挑战,激活全球用户的参与意愿与创造力,同时注重受众的价值认同与情感接受,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明互动格局。高校、智库与文旅机构可联合发起“丝路双语讲堂”“青年文化对话营”等双向互动项目,助力甘肃文化传播从“输出”向“共建”转型。
高校驱动构筑双语传播策源引擎。高校是双语文化传播的“策源地”和“策动者”。近年来,甘肃多所高校积极构建“引进来+走出去”传播网络,打造“丝路文化双语工作坊”“非遗双语课程”等特色教学项目,将敦煌艺术、陇剧脸谱、香包技艺等传统文化以双语多模态形式呈现,并培养兼具语言能力、文化感知与传播设计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此外,组建双语讲解团走进5A级景区,依托当地文旅资源开展“沉浸式传播”,不仅提升了国际游客体验感,也为甘肃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软实力”。通过深化“产学研”联动,高校在推动文化出海中将发挥更强“策动力”。要广泛吸纳动员高校师生、海外校友等多元主体积极参与海外传播,共同承担海外传播重任。
推动实现“语言—文化—文明”三重跃升。当前,我们正经历从“语言输出”到“文化表达”、再到“文明互鉴”的系统跃升。双语传播不应止于形式传递,更要成为中华文明与世界深层对话的重要机制。这要求在语言运用中融入价值阐释、文化比较与文明共识,让传播内容既“可听可懂”,更“可信可亲”。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甘肃的文化传播实践需立足这一理念,以语言为载体、以高校为引擎、以机制为支撑,通过内容创新、人才培育、平台搭建、受众联动四维协同,构建行之有效的文化传播体系,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探索独具特色的实践样本,助力在全球文明对话中彰显中华文明包容性,促进多元文明和谐共生、共同发展。
(原标题:构建丝路文化双语传播新范式)
责编:王淑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