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人才之智 筑健康根基——我省以人才队伍建设赋能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我省医疗卫生领域将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推动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多措并举强化人才引进与培养,进一步优化人才梯队,强化乡村医疗人才队伍建设,搭建高水平医学平台,不断夯实医疗技术和人才储备。
全省卫生健康人才总量明显增加,人才结构不断改善,卫生人员总数由2020年底的22.8万人增加到2024年底的29.3万人,增加了28.5%;每千人口的执业(助理)医师由2.38人增长到3.67人、注册护士由3.0人增长到3.85人,为健康甘肃建设奠定人才之基,推动全省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显著提升。
创新机制破壁垒
打造人才集聚“强磁场”
我省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2023年,省委、省政府创新提出加快推进新时代全省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十大工程30项行动”,涵盖疾病防、筛、治、康、管等全链条,囊括了从孕、生、儿、老、死等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
兴大业,先用人。全省卫生健康系统坚持以“人才兴医”工程为主导,制定并出台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卫生健康人才工作、柔性引进省外甘肃籍专家等一系列招才引智激励利好政策,健全完善卫生健康人才工作机制,全面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人才活水。
“我们采取机制破冰、平台筑基、政策护航等一系列举措,在医疗人才‘引育留用’全链条上精准发力,持续提升各级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更好满足群众多样化健康需求。”省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介绍。
打破壁垒、创新机制,在省卫生健康委的指导和帮助下,全省各级卫生健康系统努力营造人尽其才的良好氛围——
聚焦新发展理念,从完善卫生健康人才培育、优化卫生健康人才引进、推进卫生健康人才管理、深化卫生健康人才评价、完善卫生健康人才激励等方面,持续健全完善卫生健康人才制度机制,持续激发人才工作活力;
聚焦高质量发展,建强临床医疗、公共卫生、中医药、健康全周期和卫生保障、基层医疗等五个方面重点人才队伍建设,建设“西部地区重要卫生健康人才中心”;
聚焦创新驱动,建设高能级医学科研创新平台,培养卫生健康科研人才,激发卫生健康领域科研活力,建设“西部地区重要卫生健康人才创新高地”。
如今,全省卫生健康系统通过创新管理“破藩篱”,广开进贤之路,加码人才礼遇,吸引集聚各方优秀人才特别是陇籍杰出人才回到甘肃、加盟陇原,“万才返乡、共圆梦想”的生动局面正在加速形成。
多措并举聚人才
奏响引育留用“四部曲”
自2020年起,省卫生健康委与教育、人社等部门每年联合筹备卫生健康人才专场招聘会,搭建高校与医疗机构沟通桥梁,并推行“现签即入编”招聘模式,打造卫生健康人才“招、引、聘”一体化平台。
截至目前,全省卫生健康系统已通过“线上+现场”相结合方式,累计举办省内、省外专场招聘会6场次,每年吸引省、市、县、乡、村五级医疗卫生机构和省内外高校共同参与。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共引进各类卫生健康人才2.51万人。
2024年11月15日,甘肃省卫生健康人才引进上海宣介招聘会在上海举办。这是我省医疗卫生系统首次在省外召开大型专场招聘会,省卫生健康委组织省、市、县三级医疗卫生机构84家用人单位,提供涵盖医、药、护、技以及科研、教学等1438个岗位,学历覆盖专科至博士等不同层次,招聘会规模较大、权威性强、覆盖面广,是全省医疗卫生机构招揽目标人才的高效渠道。
招聘会现场,人头攒动。求职者穿梭于各个展位之间,寻找合适的岗位;用人单位招聘负责人争相介绍岗位优势、解答疑问。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甘肃医院人事科负责人张海燕忙得不可开交。“引进的高层次人才纳入事业编制,提供安家费、住房补贴、科研启动经费等,并帮助研究型博士组建科研团队进行课题研究。”张海燕详细介绍医院多元化引才、育才、留才、用才相关政策,吸引全国各地医学毕业生前来咨询,“招聘会当天初步达成意向的博士生就有20余名。”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整形外科专业的硕士生李林在甘肃多家医疗机构展位前投递了简历。她深有感触地说:“甘肃这些年在引进人才方面下足了功夫,各用人单位带着满满诚意,提供了优厚待遇,竭尽所能厚植人才成长的沃土。”
李林的切身感受,正是我省渴求人才、尊重人才、爱护人才的生动缩影。为广聚英才,全省卫生健康系统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奏响人才引育留用“四部曲”,持续放大聚才效应,赋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我省还专门搭建甘肃籍专家柔性引进人才平台,健全柔性引进人才工作机制,推动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主动对接省外甘肃籍知名医疗专家。目前,全省柔性引进专家库以每年30%增幅不断扩容,形成“引进一个专家、培养一批人才、带动一个医院或学科”的良好局面。
精准培育筑高地
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
人才自古要养成,各类人才工程是培养人才的重要载体。
省卫生健康委实施“一二三”人才梯队建设计划,省级层面形成省领军人才为第一梯队、卫生健康行业骨干人才为第二梯队、优秀卫生健康青年人才和青年英才为第三梯队的人才树立培养体系,打造人才树立培养平台,调动全省卫生健康领域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全省各地亦结合实际,出新招、亮实招,系统布局“人才强医”战略,涵养“近悦远来”的人才发展新生态——
兰州市卫生健康委自2012年起累计引进高层次人才287名。全市持续加大高层次人才柔性引进力度,加强对外交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既拉近了医院及临床技术人员与国内大型知名院校和知名专家的距离,又开拓了医院对外合作交流和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外部资源渠道;
定西市卫生健康委自2019年起累计引进急需紧缺人才1039名,填补了市、县医疗机构重症医学、病理、麻醉等专业空白,医疗机构薄弱学科建设和人员结构得到改善。全市注重释放人才效应,不断优化卫生健康行业骨干人才选拔、评价、管理办法,开展人才梯次培养,并建设“名医(中医)工作室”,其中,国家级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数量在全省市州医院领先;
庆阳市卫生健康委自2020年起累计引进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1110人。全市紧盯外转率较高的前10个病种,建立“大手拉小手”传帮带机制,柔性引进各专业领域医疗人才,帮助提升市、县疑难杂症、重大疾病诊疗能力。同时,注重培养本地人才,外派培训医务人员3000余名,赴北上广三甲医院学习进修;
…………
此外,我省还在提升医疗重点学科的诊疗技术及科研水平等方面持续发力,选拔骨干人才和优秀青年人才,给予资金扶持以及项目、课题、科研等方面的倾斜支撑进行重点树立培养,同时开展医疗卫生领域各类国际合作项目,选派省级医疗卫生机构专业人员赴意大利、德国等国家进行短期交流和中长期研修,邀请德国、丹麦、加拿大等国医疗专家来甘开展学术交流。
目前,全省医疗卫生领域人才结构正逐步优化升级,各级已入库重点培养“专业技术人才梯队”共21798人,并推荐国务院特殊津贴人才、国家优秀青年医师及省领军人才、陇原青年英才等,大批人才源源汇入成为医疗服务质量提升的核心驱动力。
下沉资源强基层
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每月,兰州大学第二医院肿瘤中心肿瘤外科副主任杜志兴总要抽出几天时间,赶赴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开展医疗帮扶工作。几年下来,他不仅将先进诊疗技术带到基层,帮助群众在家门口解决看病就医难题,还变“输血”为“造血”,通过示范带教等培养多名当地骨干医务人员。
从省级三甲医院到县乡医疗机构,杜志兴在内的大批医疗人才下沉基层,让张家川县群众“看病贵、看病难”等难题得到较大缓解。特别是2024年,全县卫生健康系统加力实施人才强卫战略,采取“东西部协作”人才交流、开展“组团式”帮扶、建设“名医工作室”等多种措施,全力推进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为更好守护基层群众健康安全提供人才保障。
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让无数基层群众共享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红利。
我省按照“做强县区、做活乡社、做稳村组”发展思路,持续加强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目前,全省医疗卫生系统已探索开展三级医院对口帮扶县医院、“组团式”帮扶乡村振兴重点县人民医院、城市医疗机构对口帮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万名医护下基层和巡回医疗等帮扶工作模式,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为让百姓在家门口享受便捷医疗服务,2020年起,全省每年新增招录1100名定向医学生,按照“5+3”(5年临床医学本科教育+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模式培养,毕业的订单定向医学生和定向村医岗位落实率达到99%以上,编制落实率75%以上,为基层培养和补充了一批优质人才。
开展干部人才“组团式”帮扶,天津市、山东省及我省三级医院累计450人到县级医院开展“组团式”帮扶,23家受援医院共签订800余份“师带徒”协议书,组织各级各类培训4000余次,开展教学查房1.2万次,手术带教1.3万次,为基层培养了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先后支持258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特色科室建设,组织1594名基层医师和村医骨干赴省级基地全脱产培训,扎实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等,推动基层卫生健康发展主要评价指标位居全国第6名。
(原标题:聚人才之智 筑健康根基——我省以人才队伍建设赋能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
责编:王淑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