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地上的麦田守望者——记2024年度“感动甘肃·陇人骄子”称号获得者鲁清林
主持和参与育成46个小麦品种;
攻克“小麦条锈病疫源区持续控制”病害难题,建立了全国领先的小麦抗条锈基因库;
育成了亩产714公斤的兰天系列旱地小麦新品种,累计增产粮食20亿公斤;
……
这就是2024年度“感动甘肃·陇人骄子”称号获得者、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研究员鲁清林,一位在小麦育种领域深耕四十载的“麦田守望者”,用青春和汗水破译着粮食安全的“陇原密码”。
在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清水试验站的试验田里,62岁的鲁清林俯下身子,手指轻轻拨开麦叶,放大镜下,叶片背面的绒毛在阳光下泛着微光。“这是兰天58号的抗蚜特性,绒毛密度比普通品种高30%。”已两鬓斑白的鲁清林手拿草帽,行走在田埂地头,仔细查看每一块试验田的小麦生长情况。
小麦是我省的主要粮食作物。作为一个从农村走出来的孩子,鲁清林从小就深知小麦的重要性。1985年,大学毕业的他,带着这份初心,毅然加入我省首位科技功臣、著名小麦育种专家周祥椿教授的科研团队,开启了与小麦为伴的人生。
小麦条锈病是我国小麦最重要的病害之一,流行成灾率高,产量损失大,威胁着粮食安全。我省陇东南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是我国小麦条锈病的常发易变区,也是防治的关键地带。
“那时陇南是条锈病的温床,病菌从这里变异传播,轻则减产三成,重则颗粒无收。”在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的标本室里,鲁清林轻抚着泛黄的田间记录本。那些密密麻麻的数据,记录着小麦品种的艰难孕育:连续18天在38℃高温下人工授粉,暴雨中抢收试验麦种,为观察病害动态在田埂上搭起行军床……
为解决这一难题,自1993年以来,鲁清林及团队成员的足迹遍及多个国家和地区,先后引进上万份种质资源,最终于2003年,团队利用国际抗条锈基因载体品种,成功育成携带不同抗性基因的兰天系列品种。经国内权威机构多年抗病性鉴定,兰天系列小麦品种高抗小麦条锈病,兼抗多种病害,在疫源区实现了“抗谱广、抗性久、产量稳”的三重突破。
“过去条锈病像‘接力赛’,现在我们让病原菌‘跑不动’了。”鲁清林说,如今,育成的兰天36号、兰天47号和兰天48号在我省山旱地现场实收亩产分别达到714.25公斤、690.87公斤和660.89公斤,均超过全国旱地小麦高产纪录(659.52公斤)。
“育种人最开心的,不是实验室里的数据,而是农民粮仓里的麦子。”鲁清林的手机里存着200多个农民的号码,凌晨接到咨询电话是常事。他牵头建立的“科研—示范—推广”三位一体模式,让46个育成品种在甘肃、宁夏、陕西和青海等省(区)累计推广7000多万亩,增产小麦20亿公斤以上,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以及助力乡村全面振兴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他的办公桌上,一直摆着两个笔记本:一个记满了每天的观察数据,纸页泛黄却字迹工整;另一个则贴满了与农民的合影,每张照片背后都有一段故事。
“育种是‘苦力活’更是‘技术活’,不能怕晒黑、怕吃苦,更不能怕失败。”他常带着青年技术人员在地里一蹲就是半天,教他们看叶相、辨穗型、测千粒重。在他的带领下,团队培养出5名博士、12名硕士,形成了“早上带露水、中午顶日头、晚上伴月光”的工作作风。他的学生经常说:“跟着鲁老师,才知道什么是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我们的论文,是麦穗里的淀粉,是农民脸上的笑容。”
“小麦育种没有终点,只要我还走得动,就要在麦田里接着干。”鲁清林仍然坚持每天清晨先去试验田转一圈,用放大镜观察麦苗的新叶;办公桌上,永远放着一袋新收的麦种,闲时就捧在手里细细摩挲。
从青丝到华发,鲁清林用四十年光阴,把自己活成了一粒“种子”——扎根陇原厚土,汲取科研养分,结出丰产硕果。他在麦田里的守望,也是农科人弘扬和传承科学家精神的生动实践。
如今,当陇原大地的麦香再次飘起,那沉甸甸的麦穗里,藏着一位育种专家对土地最深沉的热爱,和对粮食安全最坚定的承诺。
(原标题:黄土地上的麦田守望者——记2024年度“感动甘肃·陇人骄子”称号获得者鲁清林)
责编:王淑娟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