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甘肃文化对外传播路径

来源:甘肃日报 作者:马冬梅 发布时间:2025-07-11 字号:

地方传播机制创新是提升国家传播效能的关键环节。甘肃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和丝绸之路的枢纽地带,其文化的国际传播具有重要意义。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的发展正在重塑传播生态,我们须从“内容挖掘、主体协同、路径优化、伦理治理”四个维度重构传播范式,为甘肃文化国际传播提供新路径,为构建多层次对外传播格局注入实践动能。

挖掘在地化传播素材。紧扣“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原则,落实《甘肃省打造全国重要的文化传承创新基地行动方案》,聚焦敦煌文化、丝路文化、黄河文化等核心领域,构建具有辨识度的数字化内容体系。利用AIGC图像识别与建模技术,对莫高窟壁画、麦积山雕塑等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复原;利用语音识别与合成技术,将花儿民歌、河西宝卷等口述传统转化为多语种音频资源,实现活态传承;利用生成式算法,将始祖文化、先周文化等历史故事转化为互动式漫画、虚拟剧本杀等形式,形成年轻化叙事;基于敦煌飞天、丝路驼队、彩陶纹样等文化符号,开发轻量化、模块化数字素材库。通过在地资源统筹和多样化内容供给,推动甘肃文化标识突破语言与文化隔阂,实现从“地方符号”到“全球IP”的升级。

构建立体化传播矩阵。紧抓AIGC与自媒体蓬勃发展的时代机遇,以激活Z世代传播动能为抓手,构建“校企政学”四方联动的传播矩阵。作为数字原住民,Z世代具备敏锐的新媒体感知力和强大的生产与传播潜力,其中留学生群体凭借其跨文化背景,更能有效消解文化传播中的“他者”壁垒,在甘肃故事的国际叙事中发挥独特作用。在这一协同体系中,高校提供学术指导与技术培训,夯实创作基础;媒体开放渠道资源,扩大传播半径;政府给予政策支持,保障机制长效运行;学生可结合自身经历,将甘肃文化基因注入个性化叙事。AIGC技术凭借其多语种实时互译、视觉创意优化等技术优势,为主体创作注入强劲动能。通过多方联动、内外互补的模式,拓展甘肃文化传播的主体矩阵,实现从“专业独唱”到“多元协同”的跃迁。

优化多模态传播路径。借助元宇宙人文数字、虚拟现实等技术,推动传播载体由以静态纸质媒介为主导的模式向多维度、交互式形态迈进。依托AIGC写实渲染与交互技术,打造高度还原历史风貌与文化底蕴的石窟、黄河文化长廊等元宇宙空间,复原敦煌石窟、丝路商驿等场景,支持用户以手势语音交互参与民俗活动或剧情互动,实现“身临其境”;引入区块链技术为AIGC生成的数字文化资产确权,发行敦煌飞天、丝路神兽等数字藏品,巧妙串联文化传播与潮流消费场景,达成“寓传于乐”。通过构建“虚实共生、智能联动、沉浸交互、跨界融合”的多模态路径,重塑甘肃文化国际传播的体验维度,实现从静态展示到沉浸传播的跨越,让文化传播“活态传承、润物无声”。要借助信息技术,形成“用户画像”,经过数据挖掘和类型化分析,打造对应性的内容产品,实现精准推送和分众传播。

打造良好传播生态。构建传播治理体系,守护甘肃文化的真实形象与价值内核。需建立全流程审核机制,运用区块链技术实现内容溯源,杜绝虚假信息与不良导向。通过AI模型进行文化适应性评估,在保持文化本真性的同时避免跨文化误解;利用AI模型预判传播效果,防止形成刻板印象或信息茧房;以人文视角审视技术应用,破除算法偏见,确保技术服务于文化传播的本质需求。通过构筑兼具科技温度与人文深度的传播生态,坚守向善性传播伦理,实现从工具理性到价值理性的回归。

在AIGC技术重塑传播生态的背景下,甘肃文化国际传播通过深挖在地素材、构建立体矩阵、优化多模态路径、筑牢生态屏障,可实现传播范式的系统性创新。这不仅能让敦煌飞天、黄河文明等文化标识跨越山海、直抵人心,更能为地方文化“破圈出海”提供可复制的实践经验,助力国家对外传播效能的整体跃升,让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在全球对话中绽放时代光彩。

(原标题:创新甘肃文化对外传播路径)

责编:王淑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