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身份坐标”划定“责任田块”省景泰川电力提灌工程首设“渠站长制”

来源:甘肃日报 作者:曹剑南 王朝霞 彭雯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25-05-20 字号:

甘肃省景泰川电力提灌水资源利用中心借鉴“河湖长制”,率先在全国水利工程创新构建了“渠站长制”,以“身份坐标”划定“责任田块”,显著提高了输水能力、调度运行、用水效益,使景电工程渠系水利用率提高到92%以上。

杨世锦是省景泰川电力提灌水资源利用中心第三水管所副所长。如今,他多了个新身份——景电工程西干渠四支渠和五支渠的科级渠长。“最直接的感受是工作职责和要求更明确了,我们管理水渠、道路和林带有标准可依、有规范可循,最明显的变化是渠道输水损耗降低了、利用率提高了。”杨世锦说。

如今,景电工程43座泵站和1391条渠道迎来了像杨世锦这样的472名“专职”守护人。这种“责任制+网格化”的治理模式,将472名渠站长的“责任坐标”嵌入2422公里渠道,架起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责任网络。涵盖总级、中心级、处级、科级、班级、段级六级管理体系的“渠站长制”,按照“专业适配、人岗相适”原则,建立“一渠一长”“一牌一码”公示制度,以责任公示牌亮明“身份坐标”,以履职清单划定“责任田块”,打破了以往“条块分割、权责分散”的传统管理方式,实现了标准化管护链条全覆盖,做到了“渠有人巡、事有人管、责有人担”,形成了“上下贯通、齐抓共管、联防联治、人人参与”的现代化灌区治理体系。

景电工程是跨省区、高扬程、多梯级、大流量的大Ⅱ型电力提灌工程,主要承担着甘肃省和内蒙古自治区150万亩农业灌溉和生态调水任务,受益人口80多万,被灌区群众誉为“救命工程”“致富工程”。2024年,省景电中心因地制宜创新推出“渠站长制”,呈现出“渠畅、堤固、景美、人和”的美丽景象。景电工程去年提水5.96亿立方米,灌溉面积450万亩/次,灌区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609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去年向民勤调水1.025亿立方米,累计调水20.4亿立方米,干涸了半个世纪的民勤县青土湖碧波重现,形成了127平方公里的旱区湿地。去年灌溉林带11.8万亩,百万亩灌区与“三北”防护林带连成一片,阻止了腾格里沙漠与巴丹吉林沙漠合拢。灌区年平均降水量由185毫米增加到241毫米,8级以上大风天数由29天减为2天,年蒸发量由3390毫米降低到2361毫米,灌区小气候明显改善。

短评

治水兴水的“景电方案”

50余年来,景泰川电力提灌工程在跨越甘肃与内蒙古两省区的150万亩土地上,织就了一张纵横千里的生命水网,引来黄河水,荒漠变绿洲。

为进一步筑牢国家粮食安全基础和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省景电中心对这座承载着80多万群众生存发展的水利工程,直面问题、敢于突破,以责任制破题,创新实践“渠站长制”,为推动水利工程现代化治理提供了“景电方案”。

“渠站长制”之新,在于抓“关键少数”提效率。在景电工程推行的“渠站长制”制度设计中,建立六级责任体系是关键。成立由党委书记挂帅的“渠站长制”领导小组,实行“一把手”领衔破题、班子成员分片督办、处科级干部包段负责、业务骨干驻点落实的包抓机制,创新设立六级责任链条,为工程的健康运行构建起了权责一致、环环相扣的责任体系,让管护直抵“最后一米”,极大提升了工程管理的精细程度,使景电工程渠系水利用率达到92%以上,灌区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组关键数据指标向好向优,正是“渠站长制”初步展现的治水管水效能。

“渠站长制”之要,在于以“上游担当”护黄河。景电工程是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工程,对灌区生态建设起着关键支撑和保障作用。要实现对黄河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节约利用,就必须将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景电工程推行“渠站长制”,以节水优先为首位原则,将节水高效作为首要目标,深化水权改革、完善用水机制,严控用水总量、提升用水效益,精打细算用好水资源、从严从细管好水资源,统筹农业灌溉和生态调水任务,牢牢扛起了“上游责任”,充分展现了“上游担当”。

水兴则邦兴,水安则民安。当每一级渠站长都成为黄河安澜的守护者,每一滴黄河水都能物尽其用润泽土地,景电工程必将为灌区群众托举起更为美好的生活,为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充沛动能。

(原标题:以“身份坐标”划定“责任田块”省景泰川电力提灌工程首设“渠站长制”)

责编:王淑娟